虹口因虹口港而得名,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东与杨浦区相邻,西与闸北区毗连,南濒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与浦东新区、黄浦区隔水相望,北与宝山区接壤。位于市区东北部通向市中心的必经之途,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称誉虹口为“风水宝地”,区域经济相当发达。虹口区下辖8个街道。区内交通便捷,内环线、中环线横贯区域,轨道交通3号线(轻轨明珠线)、4号线、8号线、10号线、12号线等穿越区境,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虹口足球场综合交通枢纽是上海东北部最大的地铁和公交换乘中心。虹口区当今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北外滩,四川北路和大柏树。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 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 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 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 近万个品种。 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人工栽培的树木, 主要分布在郊县林场、市区的公园和道路两旁。 动物资源主要是畜禽品种, 野生动物种类已十分稀少。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77属226种, 其中淡水鱼 171种,海水鱼55种。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70 年代以来开始在近海寻找油气资源, 在多口钻井中获得工业原油和天然气。据初步估算, 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 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 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 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 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
历史
唐天宝十年(751年),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南隶华亭区,以北隶昆山区,随吴淞江故道的变窄,人口渐增,农业商贸日兴。南宋嘉定十年(1218年),析昆山区东五乡置嘉定区,吴淞江故道以北为嘉定区境。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析华亭区东北五乡置上海县,区境吴淞江故道以南为上海区境。
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区置宝山区,区境虬江以北隶宝山区。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吴淞江(苏州河)北岸(今乍浦路街道、提篮桥街道一带)辟为美侨居留地,界线未定。同治二年五月十日(1863年6月25日),划定美租界界线,美租界扩至今唐山路街道一带。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并,改称英美公共租界。
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1899年5月8日)租界再次扩展至今嘉兴路街道的一部分。是年,英美租界正式改称上海国际公共租界(简称公共租界)。区境的其余部分,仍属上海、宝山二区。
光绪二十九年,公共租界越靶子路(今武进路)延伸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后设北四川路巡捕房,强行越界管理。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省临时省议会颁布《暂行市乡自治章程》,划境内上海县北境和宝山区江湾、彭浦两乡南境置闸北市(由两县共管)。民国16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后,区境除公共租界外,闸北市改为闸北区,闸北区与公共租界之间的一小部分属引翔区,宝山区江湾乡改为江湾区。八一三事变后,区境沦为日本海军警备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回租界,区境划为上海市第十六、十七、十八区和第二十一、二十二区,次年分别改名为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提篮桥区和新市街区、江湾区。区以下设保甲机构。
解放后,境内的行政区划曾多次调整。1950年、1956年曾将广中路、广灵四路以北部分划与郊区。1952年,江湾区并入北郊区,北四川路区与虹口区合并。1958年,北郊区改属宝山区。1959年12月,提篮桥区与虹口区合并。1962年12月,罗浮路以西地区划给闸北区。1979年,自宝山区、杨浦区划入部分地区,建立今曲阳路街道。1984年,宝山区的江湾镇和大八寺(今大柏树)地区划入区境。1992年,密云路北端路东地段划归杨浦区,区境遂成现状。1993年底,区境有1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