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无锡有鼋头渚、灵山大佛、影视城、梅园、蠡园、东林书院、南禅寺等景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是诗人郭沫若用来形容无锡太湖的风景的。
旅游
景点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国家5A级景区
无锡中影视基地景区(三国城、水浒城、唐城)
无锡市灵山景区(凭借世界佛教论坛特殊升等)
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
无锡鼋头渚
灵山
国家4A级景区
中国吴文化博览园
无锡横山梅园风景区
无锡崇安寺风景区
无锡南禅寺风景区
宜兴善卷洞风景区
无锡市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
无锡市蠡园公园
无锡市薛福成故居
无锡市东林书院
无锡博物院
江阴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
江阴滨江要塞旅游度假区
宜兴团氿风景区
薛福成故居
鸿山遗址博物馆
无锡鸿山泰伯景区
宜兴竹海风景区
宜兴龙背山森林公园
无锡荡口古镇 清名桥古运河景区[28]
无锡动物园·太湖欢乐园
阳山桃花源景区
中国吴文化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
锡惠公园
梅园
蠡园
东林书院
崇安寺和南禅寺
古运河畔
名迹文物
名迹景点
蠡湖新城风景区(蠡湖广场、蠡湖公园、渤公岛、蠡堤等)
无锡海底世界
太湖广场
蠡湖中央公园
梁鸿湿地公园
中华赏石园
马山十八湾龙头渚公园
雪浪山公园
绿波湾度假村
太湖度假村
红沙湾生态景区
古运河、南长老街
惠山古镇
钱钟书故居
张闻天故居
陆定一故居
顾毓琇故居
崇安寺
南禅寺
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惠山森林公园
龙寺生态园
无锡博物院
锡剧博物馆
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
无锡古窑群遗址博物馆
无锡大剧院
阿炳故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明)
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清)
鸿山墓群(周)
东林书院(明)
无锡横山梅园风景区内荣氏建筑(民国)
昭嗣堂(明)
宜兴国山碑(三国)
宜兴骆驼墩遗址(新石器时代)
宜兴窑址(晋)
无锡阖闾城遗址
惠山寺经幢(唐宋)
江阴黄山炮台旧址(近现代)
惠山古镇祠堂群(南北朝)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
京杭大运河(春秋)
泰伯庙和墓(明)
阿炳故居(清)
小娄巷建筑群(近现代)
江阴刘氏兄弟故居(近现代)
无锡县商会旧址(近现代)
秦邦宪旧居(近现代)
江阴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近现代)
茂新面粉厂旧址(近现代)
江阴佘城遗址(商周)
宜兴西溪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
江阴兴国寺塔(宋)
宜兴周王庙及碑刻(西晋)
宜兴蜀山遗址(明中后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江阴适园(清)
特产
无锡传统四大特产为:酱排骨、油面筋、惠山泥人、阳山水蜜桃。无锡有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缌鱼。无锡惠山“大阿福”、“惠山泥人”。太湖珍珠不仅可作为装饰品配戴,又可入药,还可口服。无锡是中国编丝织绸的基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的缫丝生产居全国之冠,在国内外享有“丝都”之誉。无锡的蚕桑事业,起源于商末吴泰伯建都梅里时,明清以来更兴盛于农村。近代的缫丝更是闻名海内外。无锡另外还有三凤桥酱排骨、惠山金刚肚脐、马山杨梅、无锡小笼包、拱北楼阳春面、聚丰园腐乳肉等众多土特产。宜兴有著名的紫砂壶。
无锡排骨:无锡酱排骨色泽酱红,酥香入香,甜咸适中,腴而不肥。该菜已有百余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一九八二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在无锡拍摄了酱排骨的烧制销售情况。
大浮杨梅:大浮杨梅产于市郊大浮山、马迹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杨梅的发源地,古时称杨梅为“吴越佳果”。大浮杨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种有乌梅、白荔枝、大叶细蒂等十多个种类。成果有止渴开胃、益气生津等功效。无锡人还喜食“酒浸杨梅”。以杨梅浸酒,兑少量红糖,可去湿、止泻、消暑、御寒。
阳山水蜜桃:阳山水蜜桃是无锡著名特产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历史。有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水蜜桃的品种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凤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为最佳。不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畅销港、澳及海外的无锡特产。
清水油面筋: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无锡的一大特产。
宜兴紫砂壶: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无锡毫茶:毫茶条纹紧而卷曲,叶嫩翠绿,白毫披覆,晶莹隐翠,清香鲜醇,别具风味。
太湖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宋代诗人“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把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就被列为“贡品”。银鱼原为海鱼,后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贵特产。银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刺、无腥味,可烹制各种佳肴。日本人常把银鱼与鲱鱼籽、海胆酱一起,配上调味品,制成珍贵菜肴。将银鱼晒成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烹制前,用水浸一下,柔若无骨,制成各类应时名菜,不比鲜银鱼逊色。八十年代太湖银鱼南移滇池,西湖,成为当地的名特产。
太湖白鱼:亦称“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是太湖名贵鱼类。《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当时白鱼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马迹山湖面开阔,盛产太湖白鱼、白虾,堤圩内辟有4300亩精养鱼池。壳坚、肌丰、膏香的太湖淡水蟹,更别有风味。
太湖白虾:清《太湖备考》上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的记载。白虾剥虾仁出肉率高,还可加工成虾干,去皮后便是“湖开”。虾还可入药。托痘疮、下乳汁,壮肠道,是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
长江鲥鱼:江阴市以水产著名的有长江三鲜:鲥鱼、刀鱼、河豚。三鲜中以鲥鱼更称佳绝,向有“鱼中之王”之称。鲥鱼性猛,游击迅速,鱼鳞锋快,以此搏击其他鱼类,所以又称它“混江龙”。
杨梅:马迹山素有“江南果篮”之称,盛产优质杨梅。有数百年栽培史,有殿山、潭东、炭团、雪桃等十多种佳种。檀溪、盘龙两湾的乌梅尤为上品,列为皇家贡品。现全山有杨梅二千余里,年产量达万担。
惠泉黄酒:惠泉酒就是以泉水浸无锡米,用独特方法酿成。泉水只用清冽甘甜有名的无锡惠山二泉水。无锡惠泉酒、绍兴加饭酒、丹阳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酒。
马山芋头:芋头,又称芋艿,古名蹲鸱。马迹山芋头大、形圆、质糯,味香美,有千余年栽培史,历来名驰苏锡常等地。
小笼馒头:无锡小笼馒头是无锡的传统名点,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面粉、选料精细,小笼蒸煮。馅心中回入熬熟的蟹黄油,即为著名的”蟹粉小笼“。
三鲜馄饨:三鲜馄饨,起源于无锡县东亭乡民间,后发展为无锡传统名点。馄饨以鲜肉、开洋、榨菜制成馅心,故称“三鲜”。
方糕:方糕,无锡传统名点。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斋“师傅王禹清引进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具有常有浓郁的江南风味。
萝卜丝饼:萝卜丝饼为无锡风味小吃。制作方法上:将萝卜洗净刨成丝,用少许食盐略腌后,挤去水份,放入葱末拌匀。另用面粉和冷水调成浆糊状,再用白铅皮做成的椭圆形模勺,底层铺满粉浆,放入萝卜丝,再用面浆封面,放入油锅内煎成金黄色脱模即成。
酒酿棉子圆:酒酿棉子圆在无锡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上等白糯米粉用热水拌和搓揉,切成方块,用扁筛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圆子。另将酒酿捣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将煮熟的圆子连汤盛于碗中即成。
挂粉汤圆:挂粉汤圆又称五色汤圆,是地锡传统名
蠡湖中央公园 水上摩天轮
蠡湖中央公园 水上摩天轮
点。吃时下沸水煮熟即可。
糖芋头:糖芋头,是无锡传统名点。它创制于1858年,具有芋艿酥烂、色泽鲜红、甜汤鲜洁、香味四溢等特点,。
玉兰饼:1850年由无锡孙记糕团店制,因正值玉兰花开时节而得名。此饼选用糯米粉加开水糅合成小块,做成饼胚,包入菜猪油、豆沙、鲜肉、玫瑰、芝麻等馅心放入平锅用油煎烙。
烧卖:烧卖,是无锡的传统名点之一。它创制于是1757年。该点心选用猪腿肉、猪板油、荠菜或青菜嫩叶,加调料拌成菜肉猪油馅心。
历史沿革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偕二弟仲雍,东奔江南,定居梅里(现无锡梅村),筑城立国,自号“勾吴”。今无锡有泰伯殿堂。[3] 周灭商后,因泰伯无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吴国。武王灭纣,分封泰伯的后裔周章少子为安阳侯,今惠山区阳山又名安阳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派王翦驻守无锡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9年)改名为有锡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置无锡县。三国时,分无锡县以西为屯田,置毗
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常州府)。
六朝时期,无锡治湖筑圩,水利设施大量兴建,农业耕作技术提高,商业贸易开始形成。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无锡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6]
唐代无锡属江南道的江南东道。无锡农业发展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术,形成稻麦两熟制,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养蚕业发达。城中金银、彩帛、烟酒、油酱、食米等作坊错杂开设。
宋代无锡属于两浙路常州,南宋时两浙路分为东西,无锡隶属于两浙西路常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为州,属江浙行中书省常州路[8]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属中书省常州府。明清时期,无锡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码头。至清代中叶,无锡家庭棉织业年产土布300万匹,占全国棉布产量的6.7%。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城而治,均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统治,锡金军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匮县属,辖原无锡、金匮两县;同年5月,撤销锡金军政分府。
民国元年(1912年)锡、金两县合并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民国16年(1927年),废苏常道,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民国23~26年(1934~1937年),为无锡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抗日战争期间,无锡四乡先后建立中共领导的锡北、锡东、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权。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分无锡为无锡市、无锡县,市、县同城,无锡市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无锡县属先后多次变化,曾经属常州专区、无锡市、苏州专区管辖。
无锡市区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区格局,即崇安、南长、北塘3城区和1个郊区。1958年8月25日,苏州专区的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
1962年,无锡县划归苏州专区。
1981年,无锡市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 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原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原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划为无锡市管辖。1984年,国务院批准无锡市为首批“较大的市”之一。1985年,无锡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城市。
1987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江阴、宜兴县,改设江阴(1987年4月)、宜兴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马山镇包括马圩地区设立马山区。1995年6月,撤销无锡县,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锡山市。
1995年3月,无锡市市区和无锡县行政区划进行部分调整,组建无锡新区。郊区旺庄乡,无锡县硕放镇和坊前、新安、梅村3镇的19个行政村,连同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锡新加坡工业园,构成无锡新区。
2000年12月,撤销锡山市,设立锡山区和惠山区;撤销马山区,将马山区的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9个)并入无锡市郊区,并将郊区更名为滨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