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是由江苏省南通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北侧,三面环水,形似半岛,集黄金水道、黄金海岸、黄金大通道于一身,是出江入海的重要门户,也是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启东市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距浦东直线距离仅50多公里,总人口112万(2012年)。
启东陆地面积1208平方公里,下辖11个镇、1个乡以及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街道办事处,被誉为“江海明珠”。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启东市连续三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先后荣获全国科技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全国卫生城市等称号。
启东是中国著名的“海洋经济之乡”。拥有203公里江海岸线,60多万亩滩涂。吕四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吕四渔港是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每年海产品捕捞量占江苏省的1/3。
2015年3月,入选国家卫生城市。
旅游
圆陀角风景区:圆陀角位于启东市寅阳东南 角,为江苏省的最东端。这里寅时(早晨五时)即可见到日出,比他地约早一小时而得名“寅阳”。[12]
通师侨校:前身为清末状元张謇创建的南通师范附属学校。该校创建于1938年,建校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如粟裕将军等。通师侨校被称为苏北(苏中)革命基地的摇篮。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重修通师侨校。通师侨校共有大小房子四十多间,并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
集庆庵:位于吕四镇鹤城路,传创建于南宋,是启东最古老的佛刹,现存大殿、祖师堂等。庵堂西侧还有宋代砖塔,内放开山主持—真慧师太灵骨。集庆庵距今近千年,在吕四有“先有集庆庵,后有吕四镇”的说法,现建筑于1988年以后易地重建。
三清殿:吕四唯一没有被毁的元代建筑,始建于元代。历史上三清殿规模宏大,所供主神:元帅大老爷。该庙毁于文革,但主体大殿没有完全被毁,90年代在原址基础上重修了三清殿,又把在文革期间被毁的三甲镇海神庙的海神娘娘也挪了进来,三清殿已经成为出海渔民顶礼膜拜的圣地。
慕仙楼:始建于清代,就在今天的吕四三官殿内,毁于文革。当时有一个参加破四旧的红卫兵读过高中,看见洞宾楼内有一块清代张宗绪所写的《慕仙楼纪》,细心的他在破坏以前把这篇游记全文抄了下来,90年代重建慕仙楼,这位红卫兵把他当年抄写的《慕仙楼纪》交了出来,说以在公园的慕仙楼里,才有幸看到早已被毁的《慕仙楼纪》的全文。值的提一下的是,如今的慕仙楼里面还有一篇文章叫《重修慕仙楼纪》,它是当时吕四镇政府委托吕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樊永若所写。
曹家镇德肋萨堂:位于启东合作曹家镇,1933年修建,是当时中国第六大教堂。其堂内所有装饰用料均从德国进口。1950后,教堂先后被乡粮站,公社礼堂,县水泥厂先后没收占用。改革开放后,落实教产,由当地政府主导,在原堂东侧一华里处缩小建造一所教堂抵挡赔偿,并在1996年举行复堂典礼。2005年老堂被正式列入启东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东端,因沙洲不断向东延伸,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为江口海域。唐初,长江口涨出东洲、布洲。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长江口外形成江中岛屿,犯人被流放于此,从事盐业生产。与胡逗洲(今南通市区及通州平潮、西亭一带)一起同属广陵郡,上隶于淮南道。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长江口东洲、布洲合并为海门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设政、场合一的地方管理机构“吕四场”,这是启东境内首次出现行政管理机构。显德五年(958年),海门建县于东布洲,上隶于通州。海门县域包括今启东中北部地区。至北宋至和年间(11世纪中叶),胡逗洲向东扩展,与海门岛相接,形成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通吕水脊”(西至南通唐闸附近,东至吕四)。
元末至明朝中叶(14~15世纪),长江主泓北移,海门沿江地带大面积坍塌,先后四迁县治,仅留吕四一地。由于民户所剩无几,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销海门县建置,改为乡,并入通州。
清康熙末年(1720年左右),长江口北岸开始新的淤积。在此后的200来年里,许多小的沙洲逐渐并连形成启海陆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涨的10个沙,设置海门直隶厅,上隶于江苏布政使司。今启东中部地区,时为海门直隶厅的东境。雍正至光绪初年(1733~1875年),长江口北岸的惠安沙、杨家沙、永丰沙等13个沙洲陆续形成并连成一片,因临近崇明,大多为崇明人开垦,称崇明外沙(称崇明岛为内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崇明县设崇海司巡检署于九龙镇(后更名为久隆镇)。崇海两县间开挖崇海界河,西起庙桥,经南阳村东流入海,南为崇明外沙,北属海门。与此同时,通海界河开挖完成,以南为海门,以北为通东(通州东部)。今启东分属三县的格局至此形成。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海门废厅设县;5月,通州改称南通县。今启东中部地区时属海门县,隶属于沪海道;北部地区时属南通县,隶属于苏常道。民国9年(1920年),崇明县在外沙惠隆镇(今汇龙镇)设行政公署。民国17年(1928年)1月,应启东人们要求,民国江苏省政府作出决议,“崇明外沙应即设县分治,定名‘启东’”。2月,国民政府作出“准予备案”的决议。3月1日,启东县宣告成立,县治汇龙镇,隶属于江苏省,下辖10乡,居民33万人。民国22年(1933年),启东县隶于江苏省行政第七区。民国25年(1936年),江苏行政第七区改为第四区,启东隶属第四区。
民国29年(1940年)11月,新四军挺进启东,建立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16日,接管启东县政权,国民党启东县政权到此结束。启东民主政府最初设在汇龙镇,后撤到江家镇。民国30年(1941年)3月,日军正式占领汇龙镇后,日伪炮制临时伪政府——“启东地方自治会”;启东抗日民主政府在农村流动。9月,为对付日军“扫荡”,抗日民主政府将启东、海门两县合并为海东行署。12月,改称海启行署。民国31年(1942年)7月,崇明划入,改称海启崇行署。9月,通东地区划入,成立东南行署,驻地在聚星镇。民国32年(1943年)4月1日,日伪正式成立伪政权“苏北清乡区启东特区公署”。其管辖范围是原老启东区域,即崇海界河以南。民国34年(1945年)8月31日,日伪军撤逃,日伪政权垮台。
民国35年(1946年)1月,国民党“还乡”,在南通城组建启东县政府。10月起,随国民党军进驻汇龙镇。辖区崇海界河以南,即原国民党启东县政府管辖区域。同年3~11月,民主政府将启东、海门两县恢复建置,隶属于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12月,启、海两县再度合并为东南行署,隶属于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
民国38年(1949年)1月,启东、海门全境解放。两县恢复建置,划海门的东部地区、通东的吕四地区归启东版图,县政府驻曹家镇。5月起,县政府迁至汇龙镇,隶属于苏北行政区南通专区。1953年,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68年隶属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启东县隶属于南通市。1989年11月、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发文,同意撤销启东县,以原区域设立启东市(县级),仍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计划单列。1990年2月15日,启东召开撤县建市大会,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挂牌,宣告启东市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