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4°19′20〞-27°31′40〞。截至2014年,下辖17个县市(区),首府凯里。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河池市,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千米,南北长240千米。总面积30223平方千米。201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常住人口347.27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其中非农人口45.45万人。
旅游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以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风光;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景和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景;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构成黔东南的旅游景观,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古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有亚热带森林。1992年的国际旅游年会将黔东南列入世界“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区之一,随后又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黎平肇兴堂安侗寨和锦屏隆里古城为中国与挪威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境内有“阳河”和“黎平侗乡”两个国家风景名胜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苗岭国家地质公园。
大黄果树旅游圈:包括安顺独特雄奇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涵盖天星桥、郎宫、龙宫、格凸河、关岭国家古生物地质公园、地球大裂缝-花江大峡谷、天龙屯堡、云峰屯堡,及正在开发的多个旅游民族村寨,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
民俗文化
节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着苗、侗、汉、水、瑶、壮、布衣、土家等民族。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别称,一年中有节日集会200多个。节日活动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的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舟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苗族的“划龙船”和武术,侗族的被誉为“东方橄榄球”的抢花炮等。
吃新节
“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
歌舞
黔东南素有“歌舞海洋”的别称。苗族的“飞歌”和“游方歌”,还有“古歌”、“酒歌”、“大歌”,其调式不一。侗族的歌有合唱歌曲,也有独唱歌曲,特别是无伴奏、无指挥的多声部侗族“大歌”。
民族舞蹈主要有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踩鼓舞,有芦笙舞,侗族的“多耶舞”。
工艺
民族工艺有早在宋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侗族的侗锦以及苗族侗族的刺绣。苗、侗、水、瑶、畲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的衙院庄园,侗族的鼓楼、花桥。
文学
杉乡文学
《杉乡文学》月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官方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反映黔东南原生态文化,也是黔东南州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雷公山诗刊
《雷公山诗刊》是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民间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担任总顾问,中国第一位短裙苗族诗人南往耶担任总编,是一本大型民间诗歌刊物。
活动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GuiZhou,Tour of Lei Gong Mountain International 100km Ultra Trail Challenge),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举行。赛程总长超过100公里,分为“三天三地三段”进行比赛,是现代中国唯一一个多地点、多段位、三日赛程的超长跑国际挑战赛。[5]
凯里国际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在芦笙盛会里,尤以凯里国际芦笙节最为壮观,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舞台。1999年8月28日首届国际芦笙节成功举办。
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
黎平县举办的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是黔东南最大的节日之一,艺术节上有侗族大歌表演、侗族歌舞、侗族习俗展示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活动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重晶石冠甲中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
水能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流天然落差大,全州农村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6.32万千瓦,凯里火电厂装机容量达50万千瓦小时,2006年全州年发电量41.36亿千瓦时。
生物资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面积188.7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959.7万立方米,覆盖率达62.2%,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50余科,400多属,1000余种,在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24属,占全国特有属的11.7%,有秃杉、篱子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等重点保护树种37种,占全国重点保护树种的10.5%,占省保护树种的90.2%;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盛产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有野生动物上千种,草鹗、麝羊,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历史沿革
秦代属黔中郡和象郡。
西汉时期属武陵郡和牂牁郡。
隋代属牂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
唐代属黔中道,置有充州、应州、亮州等羁縻州和奖州等经制州。
宋代分属荆湖北路、夔州路和广南路,置有邛水县、安夷县和亮州、古州等羁縻州。
元代属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广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峡县、黄平府、镇远军民总管府及古州八万洞民总管府。
明洪武年间设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偏桥、古州、清平、兴隆8卫;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镇远、黎平、新化4府,隶属贵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华府并入黎平府;正统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从2县;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县,十一年(1498年)置镇远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二十八年(1600年)置黄平州。
清康熙年间,镇远、偏桥、清平3卫分别并入镇远、施秉、清平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开、铜鼓、清浪3卫,置开泰、锦屏、青溪3县;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后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5厅,分属镇远、黎平、都匀3府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厅,隶黎平府。
民国二年(1913年),改府、州、厅为县,设镇远、施秉、青溪、思县、邛水、天柱、锦屏、黎平、下江、永从、榕江、丹江、台拱、剑河、黄平、炉山、八寨、麻哈共18县。
民国三年(1914年)设黔东道,治镇远,领镇远、邛水等26县。
民国十二年(1923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
民国十九年(1930年),思县易名岑巩县,二十年(1931年)麻哈县更名麻江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建立11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镇远,第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黎平,后经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和二十六年(1937年)两次调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区撤消,原第八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仍驻镇远)。
民国三十年(1941年),裁清溪县并入镇远等县,裁丹江县,将丹江河以西之地并入八寨县,八寨县易名丹寨县,丹江河以东之地并入台拱县,台拱县改名台江县。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以原丹江县区域建立雷山设置局,三十七年(1948年)改雷山设置局为雷山县。
1956年4月18日,撤消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镇远专区的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都匀专区的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自治州辖16个县,州人民政府驻凯里,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丹寨、麻江、炉山、雷山4县合并建凯里县,台江县并入剑河县,从江县并入榕江县,施秉县并入黄平县,岑巩县、三穗县并入镇远县,天柱县并入锦屏县,全州设7个县。
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后恢复天柱、从江、雷山、麻江4县和施秉、三穗、岑巩、台江、丹寨5县建置,自治州仍辖16个县。
198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凯里县建立凯里市。自此,黔东南自治州辖1市15县。
2003年,黔东南州辖15个县、1个县级市,共有88个镇、5个办事处、116个乡(其中17个民族乡),197个居委会,3437个村委会。
2004年,黔东南州共有5个街道、90个镇、99个乡、17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