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温暖守望前行中的“三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时光曾陪伴你我;四季更迭,时光又擦身而过。2017年即将过去,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观点版和广大读者一道,见证了“三农”领域的历史性变革,探讨了转型期的改革阵痛,也将更多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乡村变迁的点点滴滴。
过去的这一年,乃至五年十年,“三农”领域最重大的事件便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方向标,指引着“三农”这艘巨轮破浪前行;乡村振兴战略又如一缕阳光,温暖着广大农民的胸膛。乡村振兴气势宏大,可以上升到国家战略总揽整个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也很微观,可以细致到一个家庭、一个农民的具体生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站在过去的积累之上,付之以今天和明天的努力。
过去的一年,我们见证了“三农”发展的系列成就。土地确权工作顺利推进,确权面积占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82%,农村产业融合活力迸发;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有效改善,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农村厕所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不仅明显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还有效预防和减少了疾病发生;农业绿色发展大踏步迈进,乡村的山青了水绿了,农民钱袋子鼓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过去的一年,我们聚焦了“三农”发展中的困惑与烦恼。改革途中的阵痛,攻坚路上的压力,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起的一些难题,都是我们倾力关注的对象。为此,我们连续推出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本下乡,食品安全谣言对产业的打击,规模经营中的弃耕毁约现象,水资源短缺状况下农业的出路,农村技工荒等评论文章,探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新时期的解决良方。
过去的一年,我们更关注了乡村社会转型中人们的生活与尊严。一个农民工因买了一支高尔夫球杆给儿子被父母责怪,折射出城乡人口流动中的变化与冲突;贫困家庭拒绝扶贫干部资助,给新时期扶贫路出了一道新题。格斗孤儿、外来人口、巨额彩礼、被遗忘在校车上的孩子……我们关注这一个个事例,更是关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对他们投以关切的目光,更呼唤着柔性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眼神,能温暖整个冬天;一句话语,也能暗淡整个世界。我们也知道,一个农民,低下的头颅比山峰还要沉重,直立的膝盖比黄金还要珍贵。我们更知道,在我们关注的群体当中,有多少人,为了尊严,正在无比用力地生活着。
那些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希望年底回家热热闹闹过个年的农民工父亲;无序又低矮杂乱的建筑里,坐在街边支起的小桌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母亲;常年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经历整个乡村变迁却懵懵懂懂的少年,他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关怀,他们的每一个声音都该被倾听,他们的每一份尊严都应该被小心地呵护。
尊严,是自由选择。“格斗孤儿”事件曾引起舆论场的轩然大波:一方面,人们质疑格斗俱乐部利用未成年人进行商业比赛牟利,认为应该将他们送返回乡接受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又有人认为送返回乡其实是以爱为名将孩子们送回了贫困的生活,剥夺了他们追求梦想的权利。争论的双方都希望格斗孤儿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疏忽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有没有尊重他人对于个体人生路径的自由选择。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去留本身,而是去留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的,也不是纠缠于去留的争论,而是帮助解决孩子返乡后的衣食起居和孩子留下后教育发展。打通发展空间,把选择留给他人,也就把尊严还给了个体。
尊严,是自食其力。贫困农民拒绝扶贫资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尊严问题,人穷志不短,不愿意接受救济;二是经济问题,吃救济饿断气,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这也在提醒我们,脱贫攻坚不仅仅要关注贫困农户的物质需要,更要考虑贫困农户的精神需要。脱贫攻坚不等于送钱送粮,还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产业,做好职业技术培训和打通市场销售渠道,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让贫困农户自食其力摆脱贫困,既解决了贫困农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又照顾到了贫困户的尊严意识。
尊严,是自重自爱。2017年4月,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火爆网络。一个社会底层的弱者,却因她文字的不卑不亢、自尊自爱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她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也跳出了小我的悲苦,把爱和尊严播撒在更广阔的天地。像范雨素这样认真对待生活和自我的农民还有很多,她们出身农村,身世坎坷,却努力生活。也正是这份自尊自爱,使得她们的形象格外鲜明,令人尊重。
让噙泪的关怀温暖每一个灵魂,让新时代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梦想。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目标不仅仅是让广大农民吃饱穿暖,更是为了让他们有更丰厚的收入、更体面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尊严。新的一年,我们也将继续守望前行,努力给这些如我们一样普通又努力生活的人们以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