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技术信息> 正文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16-08-10 来源:农民日报浏览:5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主要完成人
     庄平、徐跑、张根玉、张涛、唐文乔、钱晓明、徐钢春、赵峰、施永海、刘凯、刘健、冯广朋、罗刚、侯俊利、刘鉴毅、徐东坡
成果简介

长江口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在构建监测研究平台、找准资源衰退成因及其机制的基础上,一方面,针对关键栖息地,研发生境修复技术,确保“三场一通道”功能发挥;另一方面,针对珍稀物种,攻克人工救护和繁育难题,确保物种延续。通过“生境修复”和“物种养护”双管齐下,实现长江口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创新点

    1

    构建了长江口集高密度、高精度、多目标为一体的监测评估体系,揭示了渔业资源衰退的成因及其机制,奠定了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理论基础。

    在时间、空间和频次上高密度采集数据,年均获数据20万条,填补了基础数据空白,准确掌握了资源变动趋势。研发了专用卫星通讯标志和声纳标志专利技术,精准定位了产卵场、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位置和变迁,为生境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数据回收率较国际平均水平提升45%。研发了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集智能分析、建模反演和预测预警等功能为一体,提高了长江口渔业资源研究和管理的科学水平。

    揭示了渔业资源衰退的4大关键成因及其机制,即产卵场萎缩导致补充群体数量锐减、索饵场受损导致食物网破碎、洄游通道受阻破坏了生活史完整性、关键生态位物种缺失导致群落结构失衡。相关研究发表于本领域顶级国际期刊《BiologicalConservation》。

    创新点

    2

    创新生态修复方法,重点选择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中华鲟索饵场、鳗鲡洄游通道等3类关键生境,研发了系列生境修复重建技术,恢复了长江口生态功能,重要渔业资源显著回升。

    第一、发明了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三合一”重建技术

    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最大的产卵场,针对产卵场萎缩、繁育群体衰竭等问题,发明了“底播生物+漂浮湿地+增殖亲体”的“三合一”产卵场重建技术。产卵场由56平方公里恢复至260平方公里。枯竭21年的蟹苗资源,近5年恢复并稳定在年均60亿只的历史最好水平。

    世界河口联盟于2012年组织国际同行专程来上海,考察学习中华绒螯蟹产卵场修复和增殖的成效,认为该工作是国际上渔业资源恢复的成功范例。

    第二、研发了“柔性鱼礁”中华鲟索饵场再造技术

    柔性鱼礁是柔性、漂浮式的人工鱼礁,其目的是通过人为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以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长江口的潮间带滩涂水域是中华鲟幼鱼最为集中的索饵场所,常规的人工鱼礁方式难以适应由于潮汐作用所造成的干、枯环境。因此针对中华鲟幼鱼的自然分布及其摄食习性,针对潮间带水域的环境及饵料生物特点,开发研制了漂浮式柔性鱼礁索饵场再造技术。通过在索饵场附近水域培育柔性鱼礁上的附着生物,再将柔性鱼礁移植到索饵场,直接增加饵料生物;同时,柔性鱼礁还改善了索饵场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其它饵料生物资源。在19.6平方千米实验区内,中华鲟幼鱼的喜好饵料生物量和丰度分别增加49.2%和49.4%,保障了中华鲟幼鱼洄游至长江口期间的索饵生长需求。

    第三、提出了鳗苗洄游通道“一控二限”管控措施

    沿海60%的鳗苗经长江口进入淡水,长江口密集的网具阻断了鳗苗的洄游通道,严重威胁鳗鲡的天然资源。项目创建了洄游通道保护“窗口”理论,提出了“一控二限”管控措施,推动了农业部制定长江口鳗苗特许捕捞制度,使鳗苗资源恢复到每年3000万尾。

    创新点

    3

    攻克了珍稀鱼类养护技术,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鱼类资源。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实施增殖放流,有效保护珍稀物种。

    第一、攻克了刀鲚“出水死”难题

    刀鲚应激反应强烈,运输、拉网、操作等均极易引发死亡。通俗的讲,刀鲚应激会诱发血糖、血脂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这种症状会诱发心脏的损伤和电位紊乱,造成猝死。

    在应激反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Na+K+Ca2+   +,、、、Mg2等离子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盐度10(NaCl)可以调节刀鲚的基础代谢水平、渗透压及钠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及心脏膜电位的改变。该技术可以将刀鲚驯养成活率从不足20%,提高到95%以上。

    第二、创建了刀鲚、暗纹东方鲀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

    洄游性鱼类性腺发育人工调控是世界性难题,项目首次阐明了性腺发育启动的3条信号通路,发明了营养强化和仿生境微流调控技术,实现了刀鲚和暗纹东方鲀规模化人工繁育,制定国家标准2项,年产苗种2亿尾~3亿尾,实现了珍稀物种的增殖放流。日本九州大学专程来项目组学习刀鲚人工繁育技术。

    第三、研发了受伤中华鲟救护成套技术

    项目集成了自主研发的“鱼类电麻醉方法”、“鱼用内窥镜”、“鲟鱼超声波性别鉴定方法”、“重伤大型中华鲟快速康复组剂”等专利技术,创建了受伤中华鲟诊疗和抢救专用技术平台,以及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农牧宝网(www.nmubao.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市场热点
若与客服交谈,请点击这里
400-83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