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各地新闻>港澳台>香港新闻>九龙半岛新闻> 正文

油尖旺区的经济活动以商业为主,旅游业与轻工业为辅

  • 2015-09-12 来源:香港资讯网作者:www.nmubao.com浏览:6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油尖旺区
油尖旺区的经济活动以商业为主,旅游业与轻工业为辅

行政区划
油尖旺区包括尖沙咀、官涌(现称佐敦)、油麻地、旺角、大角咀以及部分西九龙填海区。油尖旺区西面及南面是海,北面是深水埗区,东面是九龙城区,以九广东铁路轨为界。
 
建筑物
油尖旺区共有28幢历史建筑物获古物谘询委员会评级,其中四幢建筑物更列为法定古迹,受《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当中包括前九龙英童学校、前九广铁路总站钟楼、前水警总部,以及位
油尖旺区
油尖旺区
于天文台道的香港天文台。
 
地理环境
香港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清凉且干燥,春季则和暖多雨,夏季炎热潮湿,而秋季凉爽,阳光充沛。香港每年6月至10月或会被热带气旋(台风)侵袭。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油尖旺区的主要康乐设施包括:香港体育馆、九龙公园、官涌体育馆、京士柏曲棍球场、京士柏游乐场、旺角大球场、麦花臣游乐场、界限街一号及二号体育馆、界限街游乐场、旺角文娱康乐体育会林百欣中心、花园街体育馆、诗歌舞街游乐场、园圃街雀鸟花园、乐群街公园及晏架街游乐场。
教育事业
 
大专院校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
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
基础教育
九龙华仁书院
拔萃男书院
拔萃女书院
伊利沙伯中学
圣芳济书院
嘉诺撒圣玛利书院
真光女书院
铭基书院
 
历史沿革
油尖旺区的名字由该区的三个主要区域──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的字首组合而成。
圣安德烈堂
圣安德烈堂位于尖沙咀弥敦道,是本港其中一座圣公会教堂。会众来自世界各地,并以英语为共同语言。教堂在1906年建成,这是遮打爵士捐赠、以及政府批出67,500平方呎土地的成果。教堂大楼呈十字形,右面设有一座钟楼,属于典型的歌德式设计。牧师楼是用砖砌成的两层高歌德式建筑物,同样由遮打爵士捐赠,在1909年落成。女佣及管理员宿舍于1910年左右兴建。
日军占领期间,教堂改为神道教圣坛,牧师也被扣押。牧师楼曾用作神道教祭司与日本盖世太保(即日本特务)首领的居所。教堂在1959年恢复原貌,并于1977年增建一座基督教中心,提供更多服务和活动。
 
交通运输
油尖旺区是香港运输干道的中枢。九广铁路火车站、红_海底隧道、天星码头、中港码头、西区海底隧道,以及交通要道如弥敦道、西九龙快速公路、地下铁路接驳站等交通要道及设施均集中在本区。机场铁路九龙站亦位于油尖旺区。
 
经济概况
油尖旺区从南面尖沙咀海旁起,一直伸延至北面的界限街,东面以九广铁路为界。油尖旺区由油麻地、尖沙咀及旺角组成。
尖沙咀和旺角是商贸金融中心,银行、保险、地产、股票、出入口生意和专业服务等均十分蓬勃。香港天文台亦是位于尖沙咀。
旺角是当地人购物的热门地段,区内人口稠密,设有著名的露天市场。街道两旁的风土人情可以让游客真正地体验香港民众的生活。
旺角一如其名,由早到晚都是人车汇集地方,为九龙区的心脏地带。旺角街
头的店铺是香港消费、美食潮流的指针。街头小食如:芝士旦糕、沙冰及牛油粟米粒等,驻及旺角大街小巷。此外,旺角的购物热点还有:女人街(通菜街)、信和中心、先达广场、花园街、花墟、雀岛市场等……多不胜数,各具特色。
油尖旺区是香港的主要购物和零售中心,尖沙咀的商场、百货公司及时装店,油麻地和旺角的零售、批发商铺和小贩市场区,为香港居民及游客提供各式各样的货品。较特别的是前九广铁路总站钟楼,以及鸟、鱼、花香逍遥游。
尖沙咀是商业和旅游中心,区内共有200多间酒店、宾馆及旅舍,由于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艺术馆、香港科学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理工大学及九龙公园均坐落于尖沙咀,此区亦成为香港重要的文化、教育和康乐中心。
油麻地与旺角属人烟稠密的旧式商业和住宅区,只有少量土地供社区设施及休憩之用。区内的旧式楼宇大多在战后不久落成,通常作商业与住宅等混合用途。大角咀是旺角区唯一的轻工业区,其中部分楼宇作商业和住宅用途。
 
人口民族
2005年,油尖旺区总人口为302,000人,占全港人口的4.4%。
年龄分布
 
0 –14 岁:39,5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3.1%;
15 – 24岁:33,8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1.2%;
油尖旺区
油尖旺区
25 – 34岁:52,2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7.3%;
35– 44岁:57,4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9%;
45– 54岁:47,600人 ,占油尖旺人口的15.8%;
55 – 64岁:29,0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 9.6%;
65岁以上:42,400 人,占油尖旺人口的14%。
性别分布
 
男:142,9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47.3%;
女:159,000人,占油尖旺人口的52.7%。
 
历史简称
旺角,得名于昔日的"芒角村" 。据"新安县志"记载,近二百年以前,当地有一条"芒角村" ,属客家村落,坐北向南,背枕小山,溪流回绕,人口众多。大约位于今弼街与通菜街,花园街一带。而"芒角村"的得名,则是据说在昔日豉油街和新填地街一带,有一突出海滨的小山丘,山丘上长满芒草,故被称为"芒角咀" ;部分附近的渔民称之为"望角咀" ,取其可远望海边石角之意。
昔日的芒角村是田畴交错的积水菜田,村民以种西洋菜,通菜(瓮菜)及种花为生,今日区内的西洋菜街,通菜街及花园街之得名起源于此。后来因轮植西洋菜及通菜的田地盛产蚊虫,易于传染疾病,菜地被迫迁离。菜田被填平以后,居民转为从事洗衣,染布等工作,便产生了洗衣街,染布房街等的街名。
1909年,香港政府在油麻地及"芒角咀"一带进行填海工程,兴建避风塘" 。芒角咀"及"芒角村" ,遂被开辟为码头及街道。至1930年,年代, "芒角"已被转音为"旺角" ,取其兴旺之意;但其英文名字旺角仍沿用至今。年, 1941年,旺角渐发展成工业区,制烟厂,棉织厂及五金厂林立,制成品远销世界各地。随着香港的经济起飞,旺角更 发展成一个人口稠密的商住地区。
油麻地
 
油麻地原指今天榕树头天后庙附近一带,在1866-1896年的地图已有记载。根据天后庙内同治九年( 1870年)所立碑记,当时该地被称为"麻地" ,至光绪元年( 1875年) , "麻地"已改名为"油麻地" ,据说其得名,和当时天后庙前的广场为渔民晒晾船上麻缆的地方有关。后来附近的居民不断增加,船舶日多,有商户经营修补渔船所用的桐油及麻缆,故被称为"油麻地" 。
该地在1870年年代已甚为繁荣,街道楼宇井然有序。其建设虽不及尖沙咀早,但若论商业繁荣的程度,油麻地则居首位。其中以今天的庙街,炮台街及榕树头一带为什。当时由于九龙的租金较港岛为便宜,不少华籍工匠及商人迁来油麻地居住,加上当地原有的艇户及渔民,该区人口由1897年的八千多人急升至1907年的年的一万七千多人。
1906年,香港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风灾,损失极为巨大。于是政府在1909年通过的"建筑避风塘条例" ,决定在油麻地兴建避风塘。于是官涌山(今官涌街,街市及球场一带)被夷平,所得土石用作填平旺角至油麻地一带的浅滩及建筑防波堤。另外,海旁浅滩建成渡船街。整项工程于1915年完成。油麻地往后不断发展,成为油尖旺区其一
油尖旺区
个最繁盛的地区。
尖沙咀
 
在数百年前,尖沙咀又名"香步头" ,是昔日贩运香料的码头。昔日东莞一带遍植香木,香
木树根所榨得的汁能作香料,名为莞香。由于香港水路交通便利,故香料会先集中贩运至尖沙咀,再用船运至港岛黄竹坑的石排湾,然后从水路运往内地。在明代已发展成一聚落。
尖沙咀一名,早在明朝万历年间( 1573年至1619年年)所编的"粤大记"已经出现。其得名乃是由于该处海水为官涌山所阻,南端形成一个长及尖的沙滩,在地形上十分明显。在百多年以前,该区已有尖沙头村,尖沙尾村及官涌村。
鸦片战争( 1840年至1842年)以前,鸦片走私猖獗,尖沙咀海面为鸦片趸船经常停泊之所,其时清廷已派兵在官涌防守。道光十九年( 1839年) ,英国水兵于尖沙咀借醉行凶,殴毙村民林维喜,事件引发了"官涌之战"及"九龙之战" ,揭开鸦片战争的序幕。林则徐为了加强防务,于1840年分别在尖沙咀及官涌山上兴建炮台,设有官署,兵房,神庙及火药库等建筑物,派驻75名士兵防守。翌年,因着炮台孤悬海外,下令撤防。后来两座炮台均在鸦片战争中为英军所占,遭英军炸毁及拆卸。今日官涌街及炮台街便是昔日的遗址。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人正式接管九龙半岛;致力将尖沙咀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及洋人住宅区。街道如弥敦道,海防道,广东道等先后开辟;另外,天文台,海军船坞,水警总部,尖沙咀警署,天星码头,九广铁路总站等先后落成。二十世纪的尖沙咀已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区域。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农牧宝网(www.nmubao.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市场热点
若与客服交谈,请点击这里
400-83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