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休闲农业> 正文

研究古丝路农牧业交流 助力新“丝路”经济繁荣

  • 2015-12-23 来源:西安日报浏览:88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丝路起点”的陕西

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农牧业资源

“北纬30度”现象是指在旧大陆北半球的北纬30度左右,是人类各种文明厚积薄发的地区。樊志民告诉记者,因为几乎处于同一纬度上,相同或相似的地理、植被、气候、资源与环境,使丝绸之路输出和引进的农牧业资源都具有很强的风土适应性,并迅速融入到新的环境和体系中,成为一种新品种和新资源。五彩丝绸一路西行,“本出羌胡”产自西域各国的农牧产品则“植之秦中,渐及东土”。历史时期“西域”与“东土”优质农牧资源的引进与输出,双向存在许久。

这其中,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在东西方优势农牧业资源的接纳和输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陕西的地理位置和四大文明古国的跨度基本一致,而且是兼具三种农业类型:陕北半农半牧、关中旱作农业及陕南稻作农业三种农业类型。多样的农业类型与多元的农业文化,也具备了接纳、融汇不同农业类型资源与文化的客观条件。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为现代农业研究提供新平台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动亚欧两大市场,造福沿途各国人民,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樊志民说,这种“大规模、远距离”的沟通与交流,为东西方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搭建起了东西方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研究的新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国家与民族农牧业科技文化的各自发展与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历史早期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这其中,优质农牧资源与品种的引进与输出,始终是古今丝绸之路重要的交流项目。“我们有必要系统梳理中外优质动植物资源引进与输出的历史过程,借鉴与完善先进的农牧园林蚕桑经验与技术,加强对西域自然历史人文地理的认识与了解。”樊志民认为,应该从“风土适应”、“技术改造”以及“文化接纳”等层面深化丝绸之路农业经济科技与文化交流的学术研究。其中,中纬度地带丰富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以及它们所具有的风土适应与生态抗逆特征,是弥足珍贵的种质资源。在丝绸之路沿线农牧新品种的选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与开发应用价值。他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还应共同做好环境保护与修复,民族文化资源的继承、保护、开发、研究与展示。

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大道,石榴、大蒜都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影响了现在人们的饮食生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樊志民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农牧业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该秉承对农、林、水、牧产品物流的研究。这些研究必将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产生巨大作用。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农牧宝网(www.nmubao.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市场热点
若与客服交谈,请点击这里
400-83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