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全面深化三变改革 推动“三农”发展
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李家院组的李淑琼回忆起三年前的日子,连说三次“穷怕了”:那时候儿子考上黑龙江大学,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7头猪,每头猪500元卖掉,还借了2000元,才勉强把学费交齐。
那时候的塘约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老人和妇女则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地碎、人少、钱散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4年12月,塘约村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种植。但这个产业“空壳村”找不到起步资金,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再加上不良的信用环境使得合作社在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想要有转机必须要有改变。塘约村通过村民自发组织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完成了全村60%以上土地的确权登记,村民确权土地入股合作社,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
随后,塘约村逐步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并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
在前期GPS、航拍定位等工作的基础上,塘约村建立了土地权属业务管理系统,收录全村“七权”全部数据。
勾选集体耕地项目,点击定位,卫星地图上属于塘约村的集体耕地就会全部显示为蓝色。“比如合作社想要在李家坝兴建一个莲藕种植基地,只需要在卫星地图上画出规划区域。可以看到现在这一块规划面积就是12.8亩,涉及邓云龙、项少珍等30户农户的42宗地块。”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说。
左文学告诉记者,“七权同确”解决了塘约村农村产权权属不清、面积不准、四至不明、登记不全等问题,实现了农村产权不交叉、不重叠,做到了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土地流转规划、掌握产业发展布局和制定产业规划等工作。
目前,塘约村已入库农村耕地确权面积4155.39亩,林地2097.92亩,房屋482宗,水利工程15宗。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的基础上,及时将15宗水利工程评估价值为800余万元,以合作社作为贷款主体向农信社贷款320余万元,发展集体经济。
李淑琼、游成英、陈华秀三个人用6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蔬菜,预计每亩每季的利润1200元,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他们入股合作社的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
同时,塘约村探索建立了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营销信息中心、综合培训中心和权益保障中心,形成“1 6”发展模式。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塘约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7859元,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3.8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75.6万元。曾经的贫困村也实现了向“小康示范村”的转变。
众筹联营
促进各类资金变股金
平坝区白云镇上坝村村民总是喜欢在干活儿的时候唱山歌,以前他们唱“我家穷,我家穷,我家住在茅草棚。”
现在,这里的村民们一边唱着“我家有,我家有,我家地里滚出油”,一边各自忙着工作:成年男子对接项目,制定合作社章程;年轻小伙开挖机修路、平整土地;妇女们翻土栽猕猴桃苗;70多岁的老年人干不动体力活,就在树苗上系上小彩旗,以免被人误踩破坏。
2015年6月,郑汝宏等20余名村民共同发起,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建设飞虎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众筹”这个时尚的新概念开始在村子里运作起来。
现金入股,68户村民以1万元/股的现金入股园区建设,共筹得股金100余万元。
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每亩地800元/年的价格,以20年为期,每亩土地折价1.6万元,又筹得500多万元。
目前,村民流转出来或入股的土地共有1400亩,已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了12米宽、1.5公里长的园区主干道和3公里长的机耕道,种植猕猴桃500余亩,种植景观苗木150多亩,松木100余亩。
“用目前筹集到的有限资金完成生态园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全体村民决定不等不靠,钱够挖毛路就先挖毛路,够流转土地就先流转土地。用光了,再想办法。”郑汝宏说。
而白云镇党委书记李隆则为合作社带来了好消息:得知上坝村自建园区的消息后,市、区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从资金和项目上对园区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镇党委也将举全镇之力抓好园区建设,将园区抓出亮点,抓成示范,使之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安顺市各地根据自身条件极力促进各类资金变股金的案例还有很多。
西秀区大西桥镇牛硐村将省级财政扶贫资金作为100多户农户的入股资金,成立宏达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增加了农户经济收入。
平坝区天龙镇依托天龙屯堡的旅游资源和沪昆高速征地补助,投资入股建设了乡村旅游项目、农村客车站等,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稳定在100万元以上。
普定县城关镇红新村依托县城扩建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及开发商返还1万余平方米的商铺,村级集体固定资产达1亿元以上。
秀水五股
加快农民变股东步伐
每一次到普定县龙场乡秀水村,记者都会讶异她的变化。
春节期间,赛车场、垂钓池、草地露营、赛马场是游客最喜欢的,而经过紧锣密鼓的建设,到了夏天,游客就能体验波玉河漂流等更多刺激的项目。
过去一无特色产业、二无集体经济、三无增收来源的秀水村,通过县委县政府搭建平台、兴伟集团投资开发、秀水村民全民参与的方式,完成了最美的蜕变。
今年春节期间,该景区试开放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旅游收入达120余万元,2015年秀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8元,同比增长84%。
而“秀水五股”模式的确立,更是让所有的村民都变成了股东,人人充满了干劲:人头股占10%,秀水村民人人都有;土地股占30%,每分土地算一股,入了几分算几股;笑益股占30%,一分劳动一分股,参与劳动才有股;孝亲股占股5%,65岁以上老人享有养老金;发展股占25%,用于增加集体经济。
“我们承诺,所有投资全部送给村民,企业一份股份都不留、一分效益都不要。”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说,“秀水五股”分配模式就是要在保障村民有稳定增收的基础上,让他们在集团无偿的“保姆式”服务帮助下,通过经营农家旅馆、休闲农庄等旅游项目,发展农特产品种植加工获取更多收入。
村民张贤是“秀水五股”模式的股东之一,之前常在外打工的他担任起了秀水商业街经理。
“家里原有十几亩地入股,年终会有分红;老母亲、媳妇和孩子都有人头股的分红;我负责商业街的运营,每个月基本工资2500元,生活补贴200元,年底还会有按劳动工分发的“笑益”股;老母亲享受着孝亲股,养老看病都有保险。”张贤胜仔细地计算着自家的收益。
“通过公司化运作,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在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又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实现了发展转方式。通过项目实施,一个风景秀美、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点逐步建成。通过项目带动,村民逐步转变成公司股民、产业工人、个体工商户等,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龙场乡党委书记告诉记者,通过“秀水五股”模式,秀水村正在绘就“发展转方式,农村转景区,农民转身份”的“三转”新蓝图。
本报记者方春英通讯员古宇
核心提示
近年来,安顺市以发展山地农业促农增收为目标,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以市场化运作为引导,在全市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中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确权、赋权、易权”改革试点,形成了乡镇确权、县级赋权、企业易权、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三权”促“三变”做法。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
截至目前,安顺市流转农村经营性土地72.3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445万亩的16.27%;累计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57笔,共计4450万元。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3.1亿元,同比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02元,同比增长11%。
- 上一篇:“三农”再摸“家底”
- 下一篇:聚焦三农:常州“毒地”事件再次敲响环境安全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