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与玉米为伴的农业专家
城里姑娘变成“农民”
1994年,李文霞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来到农研所工作。令这位城里姑娘没想到的是,从毕业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离开过土地。
“刚开始有点接受不了,想着自己大学毕业,天天与土地、庄稼打交道,风吹雨淋、日头毒晒,这哪是个姑娘干的活儿。”可渐渐地,李文霞自己也没想到,居然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份工作。
春天播种,盛夏授粉,秋天收获,像普通农民一样,随着季节的轮替,李文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扑在地里,一株一株地侍弄着她的玉米苗种。“每一行都是一个标本,分别把它们作为父本或母本,与其他标本进行杂交试验,然后再对比,第二年将上一年选育成功的标本再种植、再试验。”日子就这样在四季轮替中过去了,李文霞的皮肤晒黑了,手变粗糙了,她的心思都扑在玉米育种上了。
22年她拥有3个“孩子”
对李文霞而言,她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就是她的“孩子”,是她的“心尖肉”。
当年,固阳县没有一个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农民只有一个外地玉米品种可供选择。面对农民没有选择的窘境,李文霞开始着手选育适合山北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这话用在玉米育种方面,是最适合不过的。内行人都知道,选育一个新品种至少得10年时间,经过省一级和国家的审定,最终推广到田间地头,至少得15年时间。从1994年分配到农研所工作开始,直到经无数次的授粉、对比、选育,2006年,李文霞终于成功选育出包玉2号,这种适合在山北干旱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经过省和国家一级的试验,顺利地通过了自治区和国家农业部的审定。包玉2号,是李文霞的第一个“孩子”也是我市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时至今日,包玉2号推广种植面积非常大,除了固阳县等山北地区,乌兰察布市、五原县,以及河北等气候相同地区也大范围种植包玉2号。”提起她的“大宝贝”,李文霞话语间满满都是自豪。
之后,李文霞又选育出一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包甜3号,以及包玉9号,这是一个适合在土右旗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青储玉米新品种。投身农业科研22年间,李文霞已经选育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包玉2号、包甜3号、包玉9号,她拥有了3个“孩子”,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种植500多万亩。
李文霞说,“以2012年被审定的包玉9号为例,新品种每亩地可增产7%左右,平均亩产能达到800—900公斤,每亩地增收100元左右。”日前,我市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新品种为我市农业和农民带来的增产增收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玉米宝宝的“亲妈妈”
李文霞视玉米新品种为“孩子”,她姑娘觉得妈妈更像是“玉米宝宝”的亲妈妈。
“五一”放假,妈妈在地里忙着播种,暑假一个多月,妈妈忙着给玉米授粉、做实验,国庆放假,妈妈忙着收割她的“玉米宝宝”。好不容易盼着包头试验大田的玉米收割了,为加快育种速度,妈妈已连续10年,要到海南试验基地再搞研究,这一去,又是四、五个月。今年,李文霞的姑娘中考,看着别人的家人又是陪学习、照顾生活,又忙着帮填报志愿选学校,早已习惯凡事靠自己的姑娘,仍和平时一样,自己把这些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因为她知道,妈妈有那么多“玉米宝宝”需要照顾,根本没时间管她。
“尤其到授粉季节,更像是打仗一样,恨不得白天黑夜地干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授粉,以防止错过授粉时节,或是植株自行授粉,这样就得不到所要的数据,试验的准确性就得不到保障了。”李文霞一边接受记者采访,一边还要抽空给植株授粉。
工作22年,李文霞始终在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玉米育种研究、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现在成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的她,仍每天扑在地里搞科研,做实验。二十二年来,李文霞主持和参加了十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特别是与以戴景瑞院士为首的中国农业大学玉米工程技术院士工作站合作后,多次解决了我市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难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她本人也先后获得草原英才、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尽责圆梦”先进个人、包头市三八红旗手、包头市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工作者等,其科研成果曾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丰收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包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等。
- 上一篇:夏玉米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 下一篇:如何严防马铃薯晚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