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技术信息> 正文

化学防治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 2016-09-02 来源:农资导报浏览:88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螺霉病或黑霉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般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

  (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中央乳白色,边缘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大小2~7毫米,并具有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对光观察更为明显。潮湿条件下,病斑正反两面均产生灰黑色霉状物(可与眼斑病区别)。高感品种全株叶片密布病斑,有时病斑互相汇合,形成大斑,长达10毫米,但受叶脉限制,与灰斑病症状相似,要注意区别。后期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

  (2)发病规律该病病原菌能在土壤和植物叶面安全存活,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潜伏于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状态越冬,遗落于田间的病叶和秸秆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每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正值高温雨季,病残体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到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引起发病并表现症状,同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反复侵染。

  玉米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强,9~13叶期易感病,抽雄后是该病的发生流行高峰期,此病属于成株期病害,苗期少见发生,玉米苗期对该病的抗性高于成株期。华北地区发病高峰期是8月中旬至9月上旬,于玉米抽雄后。高温、高湿、降雨较多的年份有利于发病,低洼积水和连作地发病较重。玉米种植过密、偏施氮肥、防治失时或不防治、管理粗放、地势低洼积水和连作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玉米收获后深翻,对玉米秸秆及早处理,减少越冬菌源。在栽培上实行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合理密植,前期施足基肥,适时增施磷钾肥,后期适时追肥,防止脱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灌水,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

  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株和落叶,集中处理或深耕深埋,减少初侵染来源;收后深翻,压埋病菌,减少初侵染来源。

  ②化学防治在适合发病天气下,田间发病率达10%时,可选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福·锌6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间隔7~10天,连续用药2~3次。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农牧宝网(www.nmubao.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市场热点
若与客服交谈,请点击这里
400-83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