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牧业 产业脱贫惠民生
日前,在聚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人民网带您畅游内蒙古”主题采访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就民族团结进步、打造宜居城市、农牧业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建设等问题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接受人民网专访。
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通辽319万人口,其中蒙古族155万,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聚集的地方。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时刻牢记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嘱托我们“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传达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着力从四个方面抓好民族工作。
加强党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一是注重思想武装,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全面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论述,把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列入我们中心组学习计划,列入各级干部培训课程,列入大中小学教材。二是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各级党委每年听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施方案,使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自上而下落到实处。
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在全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育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产业,蒙医药、科尔沁黄牛、玉米生物等产业日渐壮大,让农牧民进入产业链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一是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牧区,现在全市建成的公路接近1.9万公里,农村牧区公路的通畅率达到80%以上,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活。二是加强生态建设,立足通辽地区生态建设实际,大力推进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治理工程,使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实现良性逆转,全市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由过去的沙害变成了现在脱贫致富的重要资源。三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辽市是全国唯一实现从幼儿园到博士点全蒙语授课的城市。四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制定政策,明确在市内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益性岗位自主招录考试中,“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大学生不低于20%比例”。
通辽市蒙古族学校,一位蒙古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蒙古文书法。
汇聚民族团结进步精神力量。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使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凝聚人心、宣传典型。2012年以来,全市共有36个集体和43名个人受到自治区级以上表彰,为全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城市
近年来,通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特别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主题,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是规划先行。坚持人民第一、特色鲜明、注意留白的规划理念,打造生态绿色、宜居宜业、交通便捷、基础完善的城市。我们按照这一理念,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包括以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镇、村四级规划体系进行了充实完善,并强化规划的束缚和刚性。
第二,生态优先。通辽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和数量在全区是比较领先的,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为38.8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1.18平方米,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造林绿化模范城市。按照以人民中心的城市建设主题,我们正在着力构建三个生态系统。一是实现功能性的建设生态。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功能、每一项服务都要体现生态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变过去建围墙、做围挡,为拆墙透绿、院路衔接,同时,主干道的快速系统、小街小巷的慢行系统都与生态系统相结合,把主城区建设成随处可见生态、适宜百姓漫步休闲的宜居休闲广场。二是天地一体的智慧生态。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地下的管网到地上的信息传输再到功能性服务,形成完整的天地一体的智慧生态,这方面我们已经作了规划,并开始着手实施。我们的网格化管理、旗县扶贫和生态服务都已经实现了网上传输、反馈、处理。三是天人合一的宜居生态。城市是为人服务的,人是城市的主体,只有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天人合一,进入了这个城市,才能感受自然、有到家的感觉。我们努力从这三个生态系统上逐步组合完善,我们的城市一定是美丽宜居的,居民市民一定会是幸福的。
第三,民生优先。重点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程,突出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尤其是水、电、暖等日常生活问题,通过改造工程,让征迁的百姓得到补偿,拆迁地区建设绿地广场,带动周边地区增值,进一步使百姓拥有的财富得到增加,从而实现了城市脱困。可以说,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环境的改善,就是最大的民生。通辽去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有303天,这就是老百姓最大的福利,我们一定将民生优先的理念贯彻到底。
第四,抓好文明建设。文明是城市的灵魂,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改善民生、惠民利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系统解决居民“吃住行”问题,不断增强市民获得感。尊重市民对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现场办公、限时解决,努力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教育宣传,增强市民文明意识,规范市民文明行为,塑造良好社会风尚,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深入人心。
发展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结构实现了深度转型、得到了优化升级
科尔沁牛业的生产车间
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通辽得到了深入的贯彻和落实,取得了富有特色的成果。一是形成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式。通辽作为农牧业大市,耕地面积近2200万亩,2016牧业年度,牲畜存栏2203万头只,其中牛存栏326万头,粮肉产量位列全区榜首。通辽市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结构实现了深度转型、得到了优化升级,从过去种啥卖啥、养啥卖啥,到现在形成了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商而种、为优而种的结构调整新方式。现在通辽的农牧民为了产出更多有机绿色的农产品,而种最好的土地、最好的品种;为了产出最好的牛肉,而种最好的牧草、养最好的牛,这样我们的产品不仅适销对路,而且产品层次和效益也都在提高。昨天,我到扎鲁特旗邦杰食品公司调研,企业负责人和我讲就是因为通辽的牛是最好的、品质是最优的,他才会选择通辽投资建厂。如今,肉牛产业已经成长为通辽市的品牌产业,同样像我们的蒙药、黄玉米、红干椒,都是以产出好的产品为导向,来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结构。
二是推动形成农牧民与龙头企业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务,让农牧民进入产业链增收、农畜产品进入市场链增值,并逐步向高端发展。据统计,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比例达81%,其中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比例达55%,带动农牧户达25万户。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使农牧业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农牧民生活得到改善,通辽90%的贫困户产业脱贫有了保障。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节水农业。建成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950万亩,重点打造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四控农业”品牌,新建无膜浅埋滴灌精准节水农田152.5万亩,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在百亿斤以上的同时,实现年节水7.6亿方,提高肥效20%以上,减药20%以上,亩均增产440斤,项目区87%以上的劳动力得到解放。
突出通辽旅游产品特点,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品牌
实现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甚至是网上游的目标,首先要突出通辽旅游产品特点,打造世界级的品牌。比如,通辽的蒙医蒙药,已经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科尔沁黄牛、通辽黄玉米生物科技,也在国际上有知名度,这就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二是文化支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是文化的形式和载体。我们坚持把天然的要素和渊远的文化相结合,突出地区和民族特色,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
作为通辽市文化旅游季的重磅大戏,赛马节深受各地游客欢迎。图为在通辽市举办的内蒙古第三届国际马术节现场。
比如,我们宣传通辽的定位,就是“敖包相会的地方”。因为,敖包相会这首歌是通辽民歌改编的,通辽又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敖包——双合尔山,山的南边是森林,北边是湖泊、沙漠,展示了我们独特的生态和生活含义。三是发展全域全民四季游包括网上游。关于全域旅游,规划建设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把80余处景区景点整合串联,突出优化提升自驾游服务和产品。关于四季旅游,坚持分季节、分区域、差异化提供餐饮、文化、娱乐、体验服务,做到了草原踏青、罕山避暑、乌旦塔拉赏枫、霍林河滑雪四季都有项目。关于全民旅游,不断提高和改善通辽人民生活水平,注重发展康养休闲游,让人人参与旅游,人人都能在旅游中改善生活、提高素质。关于网上游,坚持网上网下统筹谋划推进,组织队伍,改善产业、产品设计理念,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创意来培育。并制定政策,来完善我们的服务,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 上一篇: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圆满结束
- 下一篇:生态农业诱惑大 雷州小伙回乡种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