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耳琪代表:加强耕地质量 为现代农牧业保驾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罗霄)“虽然2014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550.6亿斤,位居全国第十位。但粮食生产形势严峻,耕地肥力下降。长期单一开发粮食生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大幅下降,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降低趋势明显,玉米种植亩最高收益不超过1000元。如何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重显得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赤峰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推广站站长汪耳琪对记者说。
汪耳琪代表说,把内蒙古建设成北部边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因地制宜对耕地进行培肥、整治,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稳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真正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从耕地质量保护源头上解决和控制农产品污染问题。实现藏粮于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她建议:“要加大对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支持。同时积极支持绿色有机杂粮的开发,创品牌、增效益。”
“要加快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立法工作步伐。”她建议,国家加快《耕地质量管理》的立法工作,按照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保护。
“要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提升的政策扶持力度。”她说,“现在地是越种越硬、越种越薄。”她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解释,受不合理的化肥、农药的过量和违规使用的影响,内蒙古每年需要的化肥总量150万吨(纯量),污染土壤和水源,农膜、秸秆、农药包装废弃物多采用焚烧方式,严重污染环境,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及生活安全。要因地制宜建立残膜回收奖励补偿机制和扶持政策、制定盐碱地改良扶持政策、完善节水农业设备补贴政策,对膜下滴灌一次性毛管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进行补贴,确保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
“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投入。”汪耳琪代表说,少数民族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农牧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更低。由于国家投入较少,其教育培训覆盖面有限,无法满足目前的培训需求。特别是作为国家粮食和农畜产品主要产区,要实现自治区建设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目标,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是今后的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任务,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亟待加强。
代表委员小资料:
汪耳琪(1962年-),辽宁省凤城县人,满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地区代表。
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专业,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