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后:打造现代农牧业升级版
村民在电商服务站选购农资
玉米晾晒
设施农业生活甜
规模化奶牛养殖厂
丰收的喜悦
盛夏,金色麦浪翻滚,又逢收割季,近日,在杭锦后旗双庙镇乌拉河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小麦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粒粒饱满的小麦从收割机舱里直接淌进四轮车斗上,田地里一片丰收忙碌的景象。近年来,杭后以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主攻方向,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突出抓好现代农牧业生产、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电商物流、农田建设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努力打造现代农牧业升级版。
“农”字当头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这几天,杭后团结镇月阳合作社负责人耿军一直忙着组织农民培育大棚里新移栽的第二茬西红柿苗,订单已纷至沓来。耿军和合作社成员算过账,种小麦、玉米、葵花,一年下来,亩均1000多元,而改种大棚后,收益至少翻几番。如今合作社组织农民已先后建起900多座大棚。
杭后身处河套平原腹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始终是该旗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旗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坚持“农”字当头,不断优化绿色农畜产品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杭后按照“稳粮、优经、扩饲”和“改盐、增草、兴牧”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不断增加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引导减少籽粒型玉米面积,减少向日葵种植面积,主要经济作物布局更加合理。全旗年粮食产量10亿斤以上,番茄、脱水菜订单种植达到全覆盖,落实设施农业面积3400亩,牲畜存栏228万头(只),肉羊、奶牛占比95%。
目前,杭后已通过国家认定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28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小麦40万亩,全旗绿色、无公害、有机农畜产品品牌达到62个。杭后还建立健全化肥农药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推行行业准入制度。上半年,共抽检农畜水产品样品3132份,“瘦肉精”检测样品1749份,“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样品605份,“瘦肉精”抽检尿样509头份,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示范引领 多项农技推广应用
近年来,杭后突出示范引领,推动科技快速发展,全面落实“院地共建”“四级联创”“所旗联建”多项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新品种优化、配方肥应用、高效栽培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一体的高效集成技术。建成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31个,核心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辐射带动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杭后还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新技术应用推广,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杭后建成高产田55万亩,年均节水灌溉120万亩、配方肥应用110万亩,秸秆、粪污、农膜综合利用率70%以上,生态造林24万亩。
截至目前,该旗注册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共计787家,认定发证的家庭农场共113家。向改革要活力,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被拿下——杭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旗土地流转累计面积33.65万亩。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有7家,流转土地500亩~1000亩的经营主体有6家。全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83% 。
“互联网+农业” 开辟产品销售新天地
为了实现由农业大旗向农业强旗的跨越,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便是这样的一座“桥”。
在杭后,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重要产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涉农加工企业54家,预计2017年上半年产业化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35亿元,预计增加值约12亿元;农牧业产业化带动农户4.5万户以上。
雪花粉、生鲜乳、牛羊肉“三大”产业发展强劲,90%以上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硬质红皮小麦生产的雪花粉享誉国内外,好粮好水酿造的河套美酒,是“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的酒业品牌。“一镇多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也更加明显,头道桥镇的奶牛和苹果梨,三道桥的西甜瓜……一批批杭后农畜产品品牌声名鹊起。
乘上互联网快车,“深闺”中的农畜产品晋升“新网红”,“互联网+农业”活跃城乡商贸流通,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互联网技术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全产业链“一起飞”。
在三道桥镇和平村瓜菜交易市场内的电商服务站,缴话费、买票、买农资、卖农副产品……村民们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足不出户做起了买卖。“三道桥西瓜、米仓笨鸡、大美后套杀猪菜是我们现在主打的特色品牌。”电商服务站负责人蔺圆介绍说,绿色无公害、原生态的农产品是销售主角,整头葵花、玉米棒子、有机面粉等特色产品的推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杭后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已经全面铺开,一个个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线上线下的组合销售开辟了农副产品销售的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