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5000多万人摘掉了贫困帽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5000多万像杨秀富这样的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很多像十八洞村这样的贫困村摆脱贫困,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梦想正在实现。
1.不忘初心顶层设计
历史常常在开启时就昭示了方向。
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中国7亿多人实现脱贫。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
此时,中国扶贫事业进入新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2012年,中国这一比例为10.2%。
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山峦绵亘、沟壑纵横,“阜平不富”成为当地人长久的痛。
2012年12月29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40多天的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来到这里,看望困难群众。
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在这里,他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坚定判断,释放出新一届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
5年来,习近平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他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年春节前夕都专门看望困难群众。“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习近平曾满怀深情地说,“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张巨大的脱贫决战图在中国大地迅速铺开——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2.8万个贫困村,这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五级书记抓扶贫”,指挥人员层层立下“军令状”;19.5万名第一书记驻村,77.5万名干部帮扶这是主力军和突击队。
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金融扶贫……脱贫路上,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等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逐步完成。
2.转变观念力拔“穷根”
清晨,井冈山竹林深处的鸟儿刚叫,黄坳乡电商服务站工作人员黄小华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开业1年多,他为乡里的贫困户寄出1.7万多个土特产包裹,价值160多万元。
如今,井冈山18个乡镇都有这种电商扶贫站点,“前店后村”的电商产业模式带动了全市2446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思路一变天地宽。脱贫攻坚贵在一个“准”字,而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关键,又在于能否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洛川苹果、赣南脐橙、百色芒果、定西马铃薯……近年来,一大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产业扶贫范例出现,一些适合当地发展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和思路正在形成。
今年4月“撤县设市”的河北省平泉市,境内多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村民们世代辛劳,世代贫苦。
“想求变,靠观念。”贫困户没有钱,当地就建立“政府+银行+龙头企业+贫困户+保险”的融资平台,让他们零成本入股农业产业园区。贫困户怕担风险,当地就把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交给产业园区,让他们只负责无风险的生产管理环节。贫困户居住分散,当地就将乡村社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建在一起,让他们安心就近就业。
依靠零成本投入、零成本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产业扶贫模式,仅去年1年,平泉就有2.6万多户贫困户摘帽,每户平均增收4万元以上。
在湖北省罗田县,有“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模式;在山西省,有“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思路……一个个产业扶贫模式兴起,肩负着一方贫困百姓追寻的幸福生活。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万千脱贫路汇聚起来,是困难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13年至2016年,中国农村累计脱贫5564万人。2016年底,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4.5%。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冲锋在前苦干实干
江西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两年前,村干部制作好脱贫攻坚作战图,牢牢钉在墙上。今年2月26日,这片红土地上4000多个贫困户在全国率先摘帽。
黄河滩区,焦裕禄战斗过的河南兰考,3年前,当地领导干部发出“兰考之问”:“守着焦裕禄精神,50年了,为什么兰考贫穷落后仍没有根本改观?”今年3月27日,兰考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
如果说这两个地方有什么脱贫秘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最关键的是冲在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扑下身子扶真贫,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贫苦命运的强大斗志和能量。
云贵高原深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洛万乡秧木村。这里群山环抱,当地人曾自嘲“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滇桂黔石漠化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
去年3月,32岁的左正文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下村第一天正逢大雨,道路泥泞不堪,他坐着村支书曾银顺的摩托车几次陷入泥坑,多亏村民帮忙抬车才安全到达。
“没有路,就没有出路。”左正文把修路作为自己的首个任务。在他的带领和协调下,经过几百个日夜苦战,最后一块水泥被抹平,一条条紧贴陡崖、跨越河谷、穿寨入户的通村路、通组路相继竣工。
一通百通,秧木村的“小康路”越走越宽。养猪养羊、盖房引水,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告别了泥巴房,出去打工的青年人回来搞起了特色产业。
从西南边陲到青藏高原,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在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活跃着一大批像左正文这样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他们从贫困村的“新面孔”渐渐成了乡亲们信任的老熟人,一些扶贫干部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45岁的甘肃定西临洮县原县长柴生芳,在连续工作超过17个小时后,和衣睡在办公室里,再也没有醒来,一旁放着他只咬了一口的萝卜。他在临洮的3年,贫困人口从11万人减少为不到5万人。
26岁的四川美姑县四峨吉村原第一书记蒋富安,劳累猝死。如今,彝族新寨里通水通电通公路,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辛劳。
……
这是一场从历史中走来的决战,唯有以创造历史的坚毅才能打赢,唯有以奋勇向前的冲锋乃至牺牲才能打胜。历史将会记住每一位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的参与者。
中共十九大即将召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再过3年,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全体中国人民将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崭新时代。
胜利在前,前赴后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