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县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获得过“绿色中药出口基地”
巫溪县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获得过“绿色中药出口基地”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大巴山东段南麓,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东连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接奉节县、巫山县,西临开县、云阳县,北与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接壤。
截止到2013年,巫溪县总面积4030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巫溪县常住人口为41.41万人(户籍人口52万人)。
巫溪县为全国绿化模范县,获得过“绿色中药出口基地”、“全国魔芋种植重点基地县”、“中国绿色生态马铃薯之乡”、“2011中国改革年度县”等荣誉称号。
风景名胜
重庆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东依神农架、武当山,南接大、小三峡,西通重庆、成都,北望安康、西安,既是长江三峡旅游组成部,又是西安---三峡南北陆路旅游通道的桥头堡和鄂西北进入三峡的捷径。
巫溪县有国家级景区1个(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省市级景区4个(宁厂古镇、阴条岭自然保护区、灵巫洞、荆竹坝岩棺群),县级景区10个(大官山"东方天山"生态旅游区、庙峡翡翠谷旅游区、云台峰旅游区、"野人谷"原始生态旅游区、月牙峡旅游区、猫儿背天然氧吧旅游区、上磺荷苑旅游区、朝阳石林旅游区、团城幽峡旅游区、高楼河原始森林旅游区)。
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
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巫溪县西北部,属山岳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04平方公里,草场面积134平方公里,为中国南方第一大高山草场。
宁厂古镇
宁厂古镇是重庆政府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依山傍水而建,青石街道逼仄,吊脚楼、过街楼等古建筑和民居沿后溪河蜿蜒延伸达3.5公里,俗称"七里半边街"。古镇有4000多年的制盐史,是中国的 "上古盐都,巫巴故乡"。
阴条岭自然保护区
阴条岭自然保护区是神农架原始森林的余脉。保护区面积达12万亩,其中原始森林8.7万亩,为重庆市唯一一片原始森林,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是重庆市最高点。植物种类达1500多种,有银杏、珙桐、腊梅、崖柏、 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5种,以及金雕、白熊、白狐、金钱豹、小熊猫等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三峡第一园"。
灵巫洞景区
灵巫洞景区距巫溪县城12公里,为国家2A级景区。东岸主洞琳宫,全长1500米,由仙翁殿、玉竹林、瑶池、龙王殿、海底世界五大部分组成;西岸主洞桃源洞,有石钟乳和大型群雕。被专家和游客誉为“三峡库区第一洞”。
荆竹峡景区
荆竹峡景区位于大宁河上游荆竹峡内,全长7公里。先秦濮族岩棺群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岩棺24具。"汉风神谷“占地28亩,园区利用壁画、雕塑、脸谱、声像展播等手段着力彰显远古巫文化形态和内涵,并再现蔡伦式造纸术。
民俗风情
巫溪民风古朴醇厚。宁厂古镇龙船赛、宁河纤夫、哭嫁闹丧、巴山夜唱、民间鼓乐、大河乡舞狮等民俗民风,龙君庙、云台观等宗教场所,白鹿引泉、盐水女神、残棋烂柯等神话传说,薅草锣鼓、五句子山歌、皮影戏、巫姑舞、健身巫舞、巫歌等民间歌舞与乐艺,药花蜜、巫溪老腊肉、宁河糯玉米、古生物化石工艺品、刺绣、黄杨木制品、民间工艺美术品等地方物产,以及独具特色的节庆、生产、生活、服饰习俗,都是巫溪民俗风情的缩影。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巫溪县共发现矿产18种,探明储量的有8种。主要矿种为:煤有产地48处,储量达7000万吨;石灰石储量1.5亿吨;盐卤储量8.38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1亿立方米;磷矿探明储量406.45万吨;黄铁矿总储量2830万吨,可采1996万吨。
水能资源
巫溪县有大宁河等15条主要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年均降水量56.6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34.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为14.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1.34万千瓦。各类蓄引提水工程162处,引水量2853万立方米,有效灌面6.07万亩。其中,水库有效库容94万立方米;中型引水堰一条,年引水总量1287万立方米;小型蓄引水道1003条,年引水总量1102万立方米。
建制沿革
巫溪县自东汉建县以来,曾设县、郡、监、州的建制,名称先后为北井县、始宁郡、永昌郡、大宁监、大宁州、大宁县、巫溪县等。
先秦时期
巫溪县先后属巫咸国、巫臷国。夏商周属庸国鱼邑,鱼邑并于楚之后,归属巫郡。战国时期(公元前277年),秦取楚巫郡归于黔中郡,设立巫县,县域包括巫山、巫溪。
秦朝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巫溪县属黔中郡巫县。
汉朝时期
西汉,巫溪县属南郡巫县。东汉建安15年(公元210年),巫县分设北井县,县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建安21年(公元216年),北井县归属固陵郡(今奉节县)。
三国时期
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今奉节)、宜都郡(今宜昌)、建平郡(今巫山)管辖。
晋朝时期
西晋,北井县先后属巴东郡、建平都尉、建平郡管辖;东晋,北井县建制未变。
南北朝时期
刘宋、南齐、梁朝、西魏时期,北井县建制未变。北周初(公元557年至公元566年),在北井县设始宁郡,后改称永昌郡,郡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天和3年(公元568年),北井县并入大昌县。
隋朝时期
隋朝沿袭郡县制。隋文帝开皇2年(公元582年),撤销永昌郡,大昌县属信州总管府和巴东郡。
唐朝时期
唐朝改郡县制,增设道的建置,大昌县属山南东道所属夔州(今奉节)管辖。
五代十国时期
废置山南东道,于夔州设镇江军,后改成宁江军,大昌县属之。
两宋时期
北宋设路,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巫溪属夔州路大宁监。监治在今巫溪县城厢镇。南宋,县属关系未变,仍归大宁监。
元朝时期
元朝四川设行中书省(称四川行省)。至元20年(公元1283年),大宁监升为大宁州,辖大昌、洵阳、平利、石泉、隆化等县。元末(公元1361年),大宁州属大夏农民政权夔州路。
明朝时期
明朝改“路”设“府”,大宁州属重庆府。洪武9年(公元1376年),降大宁州为大宁县,属四川省承宣布政使司重庆府夔州路。洪武13年(公元1380年),改州为府,大宁县属夔州府,分大宁县复设大昌县。崇祯17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大宁县属之。
清朝时期
清朝在府、州、县之上设“道”制。顺治3年(公元1646年),李自成遗部贺珍和其子伯宁占据大宁抗清。康熙2年(公元1663年),伯宁受降之后,大宁县始归顺清朝统治。康熙6年(公元1667年),撤大宁县并入奉节县。雍正7年(公元1729年),复设大宁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川东道夔州府管辖。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时,大宁县隶属川东道。民国3年(公元1914年),因县名与山西省大宁县同名,遂改名巫溪县。民国6年至民国24年(公元1917年至公元1935年),巫溪县被军阀据为防区,先后属豫鄂靖国联军、川军、国民革命军20军和21军防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结束防区制,巫溪县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今万州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20日,巫溪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西南行政区川东人民行政公署万县专区。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建制,巫溪县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68年6月,万县专区改称万县地区;1993年,万县地区改设万县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
1997年3月,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万县市改设重庆万州移民开发区,巫溪县随属。
2000年7月,巫溪县由重庆直接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