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各地新闻>西南地区>四川新闻>攀枝花新闻> 正文

攀枝花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2015-04-10 来源:四川新闻作者:www.nmubao.com浏览:76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攀枝花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攀枝花市,四川省省辖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级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北距成都749km,南至昆明351km,西连丽江,东接昭通。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攀枝花面积 7440平方公里,人口123万,2012年,攀枝花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740.03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攀枝花市辖三区两县。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攀枝花是四川省除成都外唯一的劳动力输入城市,流动人口高达30万。城市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1%,是成渝地区城市化率仅次于成都的城市。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矿产、水力和农业资源,综合竞争力高于绵阳、德阳等城市,半山地区有发展畜牧业的优良草场;高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林木可采伐量达一千七百万立方米。[2] 同时也是川西南,滇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攀枝花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钒钛之都”、“中国块菌之乡”、“中国苴却砚之乡”、“国家创业城市”、“国家首批新型工业产业化基地”等称号。世界卫生组织将长春、成都、攀枝花列为中国第二批健康城市试点项目。
2013年,攀枝花人均GDP65066.21元,位居四川第一。
 
旅游资源
 
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攀枝花市,旅游资源独特,集溶洞、石林、瀑布、温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坝、象牙微雕钢城为一体;拥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多处,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其中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原始苏铁林,这里铁树年年开花,被誉为奇观。还有植物立体分布的大黑山;有号称“中华奇洞”的米易龙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气温泉;有举世惊叹的攀钢和雄奇的二滩高峡平湖;有奇趣横生、有惊无险的“万里长江第一漂”。热带水果、水产品及水晶、玛瑙、翡翠等宝玉石和称为“砚中奇品”的苴却砚等旅游商品丰富多彩。开辟了桃花节、阳光之旅、泼水节、龙舟节和风筝节等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
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成都—峨眉山—西昌—昆明这条旅游热线上。公园规划面积达60多万亩。其中二滩库区形成的丁字型湖面15万亩,林地40多万亩。这里成为具有旅游、探险、采风、娱乐、度假、疗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区。
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
米易龙潭溶洞风景区距攀枝花市104公里,距米易县城26公里,位于龙肘山下、安宁河滨。山清水秀,崖壁如画,四季常春,景色宜人。
海塔风景区
海塔风景区位于龙洞河源头,离米易县城36公里,是个海拔1900米、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海塔之名由“海”与“塔”组成。
红格温泉
红格温泉位于盐边县红格镇境内,距市中心35公里。红格温泉有“攀西名泉”之称,是一个融医疗、浴用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景区。
二滩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和盐边县境内雅砻江下游河段上,距攀枝花市46公里
万里长江第一漂
以“生态、环保、民族亲和”为主题的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暨漂流大赛。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西北角,景区景观由天坑地漏、岩溶景观、高 山草甸和彝家风情等组成。
天然苏铁林
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纬度最高,面积最大,植株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原始苏铁林。经鉴定,确认这是罕见的苏铁新种,定名为“攀枝花苏铁”。
渔门镇
渔门镇地处攀枝花市“百里生态走廊”环线上,又是“格萨拉”阳光生态旅游圈内的一个重要驿站,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特点是:集历史文化于现代人文景观为一体。既有新石器时期氐羌人的石棺墓葬群可供观展,又有“五牛困塘”、“垂钓金龟”、“犀牛望月”的传说,二滩库区形成后,镇境内25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里的岛屿风光,湖光山色都是都市人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
冬季避寒旅游
攀枝花市大部分地区属于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攀枝花冬季平均气温13-20摄氏度之间,比纬度更靠南的桂林和福州还高3-8摄氏度,冬季日照时数比昆明、丽江和西双版纳多15%-30%,比盆地内的成都、重庆和乐山多100%-150%。其冬季综合温暖指数仅略逊于海南,而相对干燥的气候和独特的温泉资源非常适合老人和很多慢性病人的生活与疗养,溶洞、森林、草原、江河、大山、水库等更是人们休闲、度假、锻炼的好去处。
 
文化艺术
 
文化遗存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各种类型的青铜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辖盐边县、米易县和仁和区,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铜器。它们多数出土地点明确,为古代墓葬之随葬品。发现的青铜器大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可分3大类,兵器类有铜剑、铜矛、铜戈、铜钺,工具类有铜斧、铜刀、铜锄,装饰品类仅见铜手镯,其中兵器数量最多。青铜器的冶铜铸制工艺成熟、纹饰特征突出,显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器形90%与滇西地区青铜器类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动在攀枝花境内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体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团成员。少数有明显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系受蜀文化影响产生的仿制品。这批距今两千多年(相当于中原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确立了攀枝花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涵出现不同文化因素交汇现象,反映了古代滇西与蜀地民族长期存在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沟通的重要例证。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铜文化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攀枝花小吃类主要以四川味道为主,在当地人气最高的当属羊肉米线,纯羊肉熬制的高汤煮出的米线,再加上豆瓣、花椒、小米辣等佐料,味道独特极具代表性.
攀枝花由于靠近云南在这里米线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面条,大街小巷的小吃店都有米线卖,盐边卷粉,牛肉米线、肥肠米线、杂酱米线等别具攀枝花本地特色;各种四川知名小吃都可以在攀枝花吃到。
中餐类
盐边菜基本上代表了攀枝花本地饮食特色,油炸爬沙虫、油炸蜂蛹、干巴牛肉、坨坨肉、二滩银鱼烘蛋、养生荞麦耙、 都是盐边菜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菜品。推荐酒楼:“大笮风酒楼” “小宋餐馆” “宋艳华餐厅” “得天独厚酒楼”。
火锅类
攀枝花虽然在地缘上更偏向云南,但是口味确是地地道道的四川味。80%的火锅连锁知名品牌都在攀枝花开有分店。攀枝花本土的“地摊老火锅”以攀枝花人自己的火锅的优势,在市内拥有多家分店,并将分店开到了省外。是攀枝花火锅业的骄傲。
烧烤类
攀枝花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集攀枝花这块不毛之地,也成为多种饮食文化的融合之地,市内各种各样口味的烧烤店分为法式口味烧烤、巴西口味烧烤、韩国口味烧烤以及本地的盐边烧烤,特别是本地特色的盐边烧烤为无数市民、食客以及酒友提供了休闲、聊天、会友的好去处。盐边烧烤菜品中土豆小肠、盐边烤鱼、双脆、西红柿牛肉汤等成为特色菜品,冬至前后的仁和烤竹签羊肉也为市民喜爱。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攀枝花市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73.8亿吨,占四川省铁矿探明资源储量的72.3%,是中国四大铁矿之一。2007年末,全市钒钛磁铁矿保有储量66.94亿吨,其中:伴生钛保有储量4.25亿吨,占中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保有储量1038万吨,占全国的63%,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钴保有储量7.46亿吨,此外还有铬、镓、钪、镍、铜、铅、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多个项目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世界之最。非金属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7.08亿吨,晶质石墨保有储量1540万吨,苴却砚保有储量2098万吨,溶剂石灰岩保有储量2.95亿吨,冶金白云岩保有储量3.63亿吨,水泥砂岩保有储量1194万吨,耐火粘土保有储量1032万吨,硅藻土保有储量1650万吨,花岗石保有储量8375万立方米,大理石保有储量5399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攀枝花境内生息繁衍的动物有464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1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40种。植物190余科、900属、2300余种,其中,2.7亿年前遗留下来的,被生物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的38.5万余株攀枝花苏铁,成片生长,年年开花,雌雄竞放,举世称奇,与恐龙、熊猫并称“巴蜀三宝”。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1965年3月4日,当时负责考察川滇交界地区钢铁基地建设的人回到了中央,当时毛泽东问考察队的人:“那地方叫什么名字?”回答是:“这地方没名字,只有一个7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一棵树,叫攀枝花。”毛泽东笑到:“那就叫它攀枝花吧!”因此,攀枝花这个地名由此而得来。为开发攀枝花铁矿资源,着手组建城市,初名为攀枝花特区。由于当时中国处于特殊历史环境,而攀枝花又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为了对外联络的需要,1965年5月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1987年,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建置沿革
 
隋朝之前
考古发现证明,攀枝花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除邻近地区已发现的“元谋人”、“蝴蝶人”遗迹外,在攀枝花市内发现了距今约1.8万年~1.2万年前的回龙洞寺古人类遗址。
攀西裂谷一带地方是人类最早活动的一个区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走廊。这里的人类活动,最早见于文字的有:《山海经·海内经》关于黄帝长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下游及其与金沙江汇合后的一段河道),并生帝颛顼的神话;《尚书·周书·牧誓》关于居住在这一带地方的髳、微、濮人参加武王伐纣的传说。
按《禹贡》分区,市境古属梁州。周代,地随梁州并入雍州。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史记正义》说:“蚕丛(蜀)国破,子孙居姚嶲间(包括市境一带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张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这里设置过郡、县,“至汉兴而罢”
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刘彻派司马相如招抚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桥孙水(安宁河),以通邛、笮”。西夷归附后,汉朝又曾在这里“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秦代和汉元光年间两次于此设置的政区,辖有市境。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云南楚雄境内,设置了越嶲郡及下属的15县。
三国蜀汉,将大笮并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复县、蜻蛉县入益州下新置的云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属定笮县外,余仍旧制。遂由原一郡七县之地,变为两郡七县之境。
至西晋,三绛并入会无,姑复并入遂久。又以益州过大,分其原辖的南中四郡,另立宁州,云南郡转隶于宁州。之后,宁州废而复置,并划越嶲郡由其管辖。市境江北东部地改属会无县,江北西部地转隶遂久县,由益州两郡六县属地改为宁州两郡五县辖境。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在南方建立刘宋王朝。其版图包括益、宁两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会无徙还邛都。撤销了平乐郡及其属县,又分姑复县为东姑复、西姑复两县。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属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隶于东姑复县外,其余未变;为益、宁两州,越嶲、云南、兴宁3郡,邛都、会无、定笮、蜻蛉、东姑复5县的辖地。
刘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内“蛮僚恃险,乍服乍叛”(《太平环宇记》引《十道志》),属县均废;宁州各地,以爨氏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远擅命”,“自王蛮方”(《南齐书·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齐统治时(479年),仅设越嵩僚郡,下无属县。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国于天监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宁两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纪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开宁州、越嶲”(《资治通鉴·梁纪》),置嶲州,又于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泸县,到梁简文帝大宝(550—551年)后复为爨氏所据。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政权后,西魏王国乘南梁内战,肖纪东下争帝之机,于承圣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宁及嶲州部分地方,虽有“西南夷感怀允洽”(《彰德尉迟迥庙碑》)的说法,但并未能实际控制爨氏占据的今市境一带区域。北周建朝后,经过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两次军事征讨,才占领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镇,大坪及江北中部地归其节制,河西地曾先后为其所设的严州平乐郡、宣化郡可泉县辖境。除此,河东地、江北东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为爨氏所据。
隋朝至元
 
隋初,仍置严州,旋改称西宁州、嶲州,复为越嶲郡。废北周所设严州五郡,另置五县为越嶲郡属县。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归定笮镇节制,河西地属可泉县,河东地及江北东部地为新置的会川县辖区。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为爨氏控制
唐朝大力经略西南,改越嶲郡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为郡,依旧都督府。越嶲郡共领九县,市境河西地为西泸县境,河东地为会川县辖区,江北东部地隶于和集县,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为牢州及松外、寻声县境域后,改属于昌明县。唐以越嶲为基地,政治招抚和军事征伐并用,恢复宁州,改称为郎州、戎州,又设姚州于弄栋川,并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属西濮州的蜻蛉县辖地,后为西利(微)州十部县境域,并转隶于姚州。
唐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地方割据政权占领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进据嶲州,今米易,当时名诺赕,隶于会川都督府清宁郡。盐边县境内有松外城,是剑川节度香城郡的辖区。江北西部地是剑川节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则属弄栋节度控制区。之后,继南诏统治这里的大长和、大天兴(兴源)、大义宁地方割据政权,基本上沿袭这种建置
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市境河西地为巴翠部、落兰部领地,隶于建昌府。河东及江北东部地为绛部活动区域,属会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库部,是善巨郡地
宋朝,蒙古汗国(元朝前身)灭大理段氏政权,在宪宗四年(南宋宝讠右二年,1254年)占领今攀西地区。
元代建朝后,在此置罗罗斯宣慰司和都元帅府,下领路、州(府)、县,隶于云南行中书省。市境河西地属定昌路(后并为德昌路)普济州、威龙州境。河东地属会川路武安州辖区。江北东部地属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属柏兴府润盐县辖区。江北西部地,隶于丽江路军民宣慰司北胜府。江南地为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都元帅府所属的大理路姚州大姚县辖区。
明至民国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罢罗罗斯宣慰司,将其地由云南划归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下领五卫、八所、四长官司。市境河西地属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的普济、威龙两州(后改长官司)辖区。河东地是会川卫守御迷易千户所领地。江北东部地属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为盐井卫打冲河守卫中左所(后分为五)和马喇长官司的辖区。江北西部地,是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北胜直隶州境域。江南地则是属云南姚安府姚州大姚县辖地。市境至此分属于川、滇两大政区。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才实际控制这一带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宁远府,隶于四川行省,并设西昌、冕宁、盐源、昭觉县和会理州,为府的下属政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御迷易千户所为巡检司,并入会理州。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从盐源县分置阿所拉巡检司。宣统元年(1909年),升为盐边厅,直隶宁远府。故市境河西地为西昌县属之普济、威龙两长官司领地,河东地为会理州迷易巡检司境,江北东部地为会理州辖区,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盐边厅的境域。云南行省方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永北直隶厅所属的旧衙坪、华荣庄两经历署为荣坪县,后改为华坪县。市境江北西部地为华坪县辖区,江南地是大姚县的北境。
进入民国,市境仍分属川滇两省。元年(1912年),改迷易为会理分州。二年(1913年),升盐边厅为县,在大姚北境设苴却行政委员,并改会理州为县。九年(1920年),改迷易为会理分县。十八年(1929年),在苴却行政区设永仁县。二十四年(1935年),改宁远府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二十八年(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关河以东地,随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划入新建立的西康省,为其第三行政督察区属地。三十年(1941年),置德昌设治局,三十四年(1945年)升为县。市境河西地由西昌县属转为德昌县辖,河东及江北东部地为会理县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盐边县区域。以上属于西康省辖区。江北西部地为华坪县境,江南地由大姚县境转为永仁县辖地,由云南省管辖。
解放之后
解放后,1951年在会理、德昌部分地区,建立迷易县,次年更名为米易县,隶于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会理、米易及盐边等县,随西昌专区重隶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属云南省丽江专区华坪县,江南地属楚雄专区永仁县。1958年,合永胜、华坪两县为永华县,永仁县并入大姚县,市境两地亦随之改属。1961年,重新恢复华坪县及永仁县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隶华坪,江南地仍属永仁。
1965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成立渡口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渡口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
1965年3月,攀枝花开始大规模兴建。初划为特区,后定为省辖市。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
1965年设市时,将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的17个公社、大田区的10个公社,华坪县大兴区的10个公社和四川省盐边县的4个公社划入,后又将会理县红格区的新民、安宁公社划入,经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以上划入的43个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个行政区。
1973年2月,将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个行政区合并为郊区,另设立东区、西区两个城区。东区所辖炳草岗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设在此处。以后,郊区又改为仁和区,并分别于1974年和1978年先后从永仁县划入两个乡,从会理县划入4个乡。1978年,原属西昌地区的米易、盐边两县划归渡口市。
1965年3月20日,徐驰宣布渡口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
1965年5月30日,国务院秘书厅制发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转发给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启用。
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永仁县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涧、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红格区所属的红格、新九、猛新3个公社,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市辖。
1978年10月,四川省报请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之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
1986年渡口市重新启用攀枝花市名。
1987年,渡口市正式恢复用名——攀枝花。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农牧宝网(www.nmubao.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市场热点
若与客服交谈,请点击这里
400-83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