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各地新闻>西南地区>西藏新闻> 正文

西藏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农牧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 2016-02-22 来源:人民网作者:佚名浏览:1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区打响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牧区,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是农牧民要增收、农牧业要增效、农牧区要改善,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今日起,本报推出“开局之年看‘三农’”专栏,聚焦农牧民新生活、农牧业新发展、农牧区新气象,敬请关注。
 
  每天天不亮,山南地区泽当镇的益西卓嘎就已经开始忙着将藏鸡装车运往拉萨市场。
 
  “忙是忙了点,但收入很可观。”益西卓嘎告诉记者,这几年,靠着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的好政策,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一家人过上了安逸富足的小康生活。
 
  如今,像益西卓嘎这样依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走上致富路的故事,在西藏已不是新鲜事。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扎实推进以农牧民安居工程和“八到农家”为主要抓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正确处理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农牧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牧区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农牧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
 
  丰收的一年——
 
  粮食产量首破百万吨
 
  自治区农牧厅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我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1.78万吨,蔬菜产量82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粮袋子”“菜篮子”双丰收。
 
  “我去年种青稞收入18万元。”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金嘎村青稞种植大户达娃顿珠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风调雨顺,他种了93亩地的青稞,收获3.5万多公斤。该村是青稞一级种子田示范村,丰收的青稞达1000亩,全村粮农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据介绍,日喀则市2015年全面种植“藏青2000”“喜马拉雅22号”“山冬7号”三个新品种,青稞每亩最高产量达到550公斤。
 
  2015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超过255万亩,其中青稞播种面积超过187万亩。此外,平均每亩增产26.5公斤的“藏青2000”新品种推广面积达76.9万亩。
 
  冬天的西藏童山濯濯,而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的蔬菜大棚里却绿意盎然,顶着小黄花的黄瓜挂满了藤架。50多岁的村民边巴顿珠正在大棚里摘黄瓜。“我家有4座蔬菜大棚,1座大棚年收入1万元,共4万多元。”边巴顿珠边摘黄瓜边说。
 
  以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销售为主的彭仓村是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的“万元村”,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全村有温室大棚120座,全村大棚蔬菜平均年收入40多万元。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7.42万亩,产量82.73万吨。
 
  为了激发农民种粮种菜积极性,我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力度。江孜县农牧局副局长索片告诉记者:“农作物良种补贴这块,优质青稞每亩补贴15元、小麦每亩补贴10元、油菜每亩补贴10元,通过补贴切切实实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提质的一年——
 
  特色基地遍地开花
 
  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邓巴扎西说,2015年,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区域优先突破”的方针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工作要求,我区进一步突破行业、部门、地域分割的格局,引导特色农牧业开发的工作重点从生产层面扶持向产加销多个层面扶持转变,从重视基地建设向通过扶持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和农户生产转变,从强化外延扩大向通过科技推动促进内涵扩大转变,从原产品生产向深加工产品生产转变,努力把我区打造成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
 
  自治区农牧厅总农艺师潘旭春说:“从2004年开始,我区先后整合涉农投资21.65亿元,实施12类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达450多个,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奶牛7个产业带。”
 
  记者了解到,2015年4月,《西藏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顺利通过评审。《规划》重点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升级,力求在科学准确定位产品市场消费需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加工、流通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
 
  截至目前,我区农牧业特色产业通过集中力量,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发展青稞、牦牛、藏系绵羊、奶牛、绒山羊、藏猪、藏鸡、蔬菜、藏药材、林果十大产业,建设了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04个,建立了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开发了青稞深加工系列产品、山羊绒制品、牦牛奶制品等32个,为推动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规模经营、订单经营、专业经营、统一经营等新观念深入人心,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幸福的一年——
 
  安居乐业奔小康
 
  和煦的阳光照进当雄县甲根村一幢藏式别墅,年过半百的罗姆坐在宽敞的院子里,一边捻着羊毛,一边等儿媳从草场赶牦牛回家:“儿媳妇放牧,儿子在纳木错做旅游生意。政府帮我盖了这个房子,变化大了、生活好了,不像以前居无定所、漂泊不定。”
 
  当雄县气候比较恶劣,以前,牧民多住在帐篷里,生活条件比较差。后来,政府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帮助牧民盖起藏式别墅,形成了草原上独具特色的藏式村落。当雄县安居办主任次旦卓嘎说:“我们尊重老百姓的意愿,第一个是改善居住条件,群众有意愿我们(才)进行补助,最低3.5万元,最高16万元左右,安居结合乐业,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
 
  牧民达瓦多吉在曲登村盖了一幢两层的藏式别墅,还在院子里开了糌粑磨坊和小商店。他说,定居以后,住上好房子不说,吃穿住行都方便多了,随时能在市场上买到需要的东西。自己家里还建了蔬菜棚,菜种得好,不仅够自己吃,还能在市场上出售。
 
  曲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江央说:“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变的不仅仅是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单一的收入来源。牧民借安居东风,学技能、搞副业、比创收,拉起施工队、搞起旅游、开起牧家乐及商店,出租房子,收入来源多了,口袋里的钱自然多了。”
 
  以游牧民“定居住房、棚圈、贮藏棚和人畜太阳能饮水井”等四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近十年来解决了我区6.5万户、近42万人的定居问题。
 
  自治区农牧厅计财处处长珍永说,牧民定居后,改变了靠天养畜的生活状态,牧民的适度集中居住使得医疗点、学校、交通等集中建设成为可能,牧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正常的健康医疗、文化生活以及子女教育。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农牧宝网(www.nmubao.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市场热点
若与客服交谈,请点击这里
400-837-0471